李子俊(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淺談人物紀錄片的鮮活化
——從電視紀錄片《阿木 同學的畢業季》說起
李子俊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人物紀錄片因其獨特的感染力以及不斷創新的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然而,隨著電視節目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其對電視節目需求滿意度的閥值不斷提高,加上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紀錄片與真人秀的錯位交融日益明顯,紀實與娛樂元素的合流對紀錄片“原生態”式記錄、平鋪直敘模式的整體性構成了挑戰。本文以外宣人物紀錄片《非洲人在中國:阿木同學的畢業季》為例,淺談紀錄片創作中如何實現跨文化傳播的鮮活化、紀錄片敘事的喜劇化和敘事方式的鮮活化,并且讓一部承載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在外宣方面做得毫無痕跡。
紀錄片;鮮活化;阿木同學的畢業季
“真實還原”是紀錄片的生命線,客觀直敘是其母語。發展到今天,電視節目形式百花齊放,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挑剔,對電視節目需求滿意度的閥值不斷提高,加上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紀錄片與真人秀的錯位交融日益明顯,紀實與娛樂元素的合流對紀錄片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人物紀錄片因其獨特的感染力以及不斷創新的形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而通過鮮活的敘事手法所展現出的鮮活人物形象,無疑在影片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廣東廣播電視臺人物紀錄片《非洲人在中國:阿木同學的畢業季》,主人公阿木是一個鮮活的人物,該片講述了阿木這位在穗非洲留學生于畢業之際二度沖擊“漢語橋”比賽,最終如愿以償獲得桂冠的故事,展現了他對漢語文化的熱愛。本文結合該影片的創作,淺談了人物紀錄片如何在主題立意、人物選取和敘事方式等方面做到鮮活化。
“人物紀錄片不一定要反映社會現實的重大主題,但應該通過該人物折射出影響人物命運的特定環境和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非洲人在中國:阿木同學的畢業季》是中國的外宣影片,承載了跨文化傳播的重任。隨著中非關系不斷升級,在2015年12月4日至5日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習主席提出把中非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經貿文化交流也在廣州催生出中國最大的非洲人聚集區,而阿木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是國家對外文化傳播整體戰略的重要部分。”如何將這一大背景下發生的中非兩國人民之間故事對外講述好,考驗著創作者是否能用國外受眾,特別是西方主流受眾愿意接受的方式排片布局。“中國的紀錄片講故事大都娓娓道來,敘事的節奏也相對緩慢,國外的紀錄片敘事方法更加靈活,常常奇峰突現,不墨守成規。”“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跨越文化的差異而得到對方的理解。”《非洲人在中國:阿木同學的畢業季》在大背景下選取了小人物的小故事,主人公是來自北蘇丹的90后青年穆罕默德,中文名阿木,是一名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的非洲留學生。“普通人”這類題材不像名人名家類線索清晰、重點突出,但這類題材搭配鮮活的敘事手法,很容易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阿木很有語言天賦,大學四年已經練就了一口標準的北方漢語腔。性格開朗幽默、情商高的他既深得中國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又在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留學生圈子里樹立了漢語文化學習的榜樣。在廣州開設公司把中國建材產品銷往中東的父親希望阿木能子承父業,阿木卻想成為一名翻譯,到領事館成為連接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橋梁。阿木下定決心,在愛好相聲的中國同學的幫助下,阿木苦練雙簧相聲與繞口令,力爭畢業之際在國家漢辦舉辦的“漢語橋”外國留學漢語大賽中勝出。
“跨文化美學研究以‘求同’為主體訴求,在充分承認和尊重各國家和民族美學的特殊性、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溝通和對話使美學具備更強的普遍性和人類性。”在畢業之際,阿木最后一次以學生身份在校園散步,見到了他入校時就遇見的吹薩克斯風的老者;面對鏡頭,當阿木說到“畢業了,最舍不得就是自己的母校”時停頓的哽咽,以及眼角隱約的閃爍,沒有人會懷疑這個非洲小哥對漢語文化、老師同學的熱愛會有半分虛假。
一部承載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外宣做得不留痕跡,待人們將這部饒有趣味的非洲小哥的故事看完,才恍然大悟。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大環境、高立意與低切入角度的合理搭配所產生的鮮活化學反應,使得該影片在2013年“廣東日”南派紀錄片頒獎活動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南派紀錄片大獎(最佳影片)的殊榮。
“在電視熒屏中情景劇和欄目越來越趨向于休閑、輕松格調的背景下,對于紀錄片來說,即便表現的是一個很嚴肅、很崇高的主題,在不破壞節目整體思想品格和不影響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讓一些喜劇性的情節得以保留,或者通過電視的藝術表現手段創造一些喜劇性效果,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無疑會增添許多。”紀錄片的喜劇化,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現象級真人秀里盡得受眾歡心的喜劇化元素是否能在紀錄片中得以應用,筆者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有兩個前提,一是喜劇的元素必須基于真實,二是喜劇的元素要服務于人物的特性。
《非洲人在中國:阿木同學的畢業季》第二大亮點就是主人公阿木帶來的喜劇化元素。阿木是一個較有表演欲的人物,長時間的跟拍也讓他放下了戒備,神情流露非常自然。在跟拍記錄阿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創作者得到來自被拍攝者及其家人和朋友的信任與允許,很多時候,攝像機處于持續拍攝記錄的狀態,包括阿木的刷牙洗臉、吃飯禮拜、緊張犯困等,從中篩選出真實的喜劇元素也就順理成章。來源于生活的細節和阿木的幽默性格產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一連串的笑點。紀錄片敘事中的喜劇元素不能是擺拍,而要通過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和發現人物特有的行為細節,然后再從中加以提煉。
“面對同一事件,有的人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有的人卻講得平淡無奇,令人昏昏欲睡,其關鍵在于敘事方法的不同。”該片為了突破傳統“平鋪直敘”的線形敘事模式,增加了人物訪談,以此作為銜接點及突破口,增加了敘事的支線,從而使敘事手法更加豐富。這種主線和支線相結合的敘事手法,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繼承了線型模式邏輯明晰、段落清楚的優點;另一方面,支線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線型模式在敘事時空上的限制,并在完成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任務的同時,自然地闡釋其他內容。這種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單線性”與“順序性”的限制,也給創作者留下了充分的創新空間。
3.1 敘事中紀實性的強化
人物紀錄片往往采取長期跟蹤拍攝的取材方式,以長鏡頭和同期聲來表現拍攝對象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完整的真實生活,這是電視片編導慣用的拍攝方式。基于人物紀錄片“再現生活”的顯著特點,好的創作者會記錄一段或幾段真實的生活,展現出人物的神情、心態、環境以及對應的心理氛圍;另一方面,漫無目的的記錄或者刻意記錄人物生活中瑣碎的情節,這樣所顯示出來的“真實”往往會“失真”。
編導選取了阿木論文答辯、阿木幫助父親做生意以及參加漢語橋大賽等生活片段,依托主線想要展現的片段,穿插運用老師及同學的訪談,不僅自然地講述了阿木來中國的背景及原因,而且真實地展現了他的留學生活。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環境、真實的活動、真實的語言,以上種種因素在提升人物形象厚重感的同時,也更容易打動受眾。
3.2 敘事中人文關懷的滲透
從對象類型來分,人物紀錄片主要可分為名人名家、普通百姓、特殊職業者或者特殊事件的當事人等幾個類型。“人文關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其所倡導的“原生態紀錄”與人物紀錄片所追求的“用生活中的真實說話”的精神相契合。尤其是對于“普通人”的人物紀錄片,人文關懷的體現尤為重要。
阿木信仰伊斯蘭教,剛到廣州的時候非常不適應。創作者以阿木在論文答辯時所提到的自己的國家信仰為切入點,選取“清真飯店吃飯”“阿木做禮拜”“阿木的朋友在街邊買臭豆腐”等片段,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他的宗教信仰。創作者并沒有忽視,反而以上面的幾個片段再結合阿木的訪談,從各個方面盡量做到真實體現,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關懷”對人物尊重的體現。當然,“人文關懷”的含義非常廣泛,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體現,都是為了讓我們從平凡的背后找到更多的真實,而重構出來的這種真實感加強了“生活味”,保證了紀錄片的可看性。
3.3 敘事中故事性的強化
人物紀錄片要想展現出一個“人”獨有的特點,就需要靠故事性來加以提升。“名人”題材的紀錄片,其對象有一定的名氣,可吸引觀眾的注意,而“普通人”題材的紀錄片,如何在基于紀實性的基礎上體現故事性則顯得尤其重要。其實不管是娛樂節目還是電視劇,都需要借助一些“戲劇沖突”來沖破平淡、制造懸念。在《阿木 同學的畢業季》中,創作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其故事性。
生活片段方面,創作者選擇了阿木論文答辯、阿木幫助父親做生意以及參加“漢語橋”比賽等生活片段來“講故事”,這些片段實際上也就是阿木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阿木兩次參加“漢語橋”比賽的事情作為本片的重要篇幅,詳細地呈現了阿木第二次參加“漢語橋”比賽的全過程。雖然篇幅較重,但是通過對他第二次參加“漢語橋”比賽的詳細記錄,不僅體現了“故事性”,而且也讓阿木這個形象更為豐滿。
畫面方面,紀錄片可以通過故事情節或者故事片段等畫面元素,用一個個小的故事推動敘事進程的發生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紀錄片敘事的故事性。
最后,如果人物紀錄片在進行后期編輯時只按素材的拍攝順序一一排列,很容易讓影片陷入沉悶。《阿木 同學的畢業季》的后期比較注重運用蒙太奇手法,有緩有急,強化了該片的故事性。
“不管未來紀錄片的發展方向如何多元化,在電視人物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有一個原則始終不會改變,那就是:呈現好看的‘故事’。”挖掘出新的體裁、運用新的媒體強化紀錄、突破傳統的編輯手法及構思方法,這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一部好的人物紀錄片需要精雕細琢及反復推敲。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物紀錄片創作的目的都應該是通過深入生活,從而深刻地紀錄“真實”,表現生活。
[1]王國平.人物紀錄片表現什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6).
[2]何蘇六,李智,畢蘇羽.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5).
[3]陳曉夏.跨文化美學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的文化自覺[J].新聞戰線,2012(2).
[4]余輝.紀錄片中的喜劇性創造[J].當代電視,2006(5).
[5]李勁松,周敏.淺談電視紀錄片敘事方法的創新[J].中國電視,2009(11).
[6]郭鷹.讓人物“鮮活”起來——人物紀錄片創作點滴體會[J].新聞戰線,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