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阿拉爾電視臺)
《阿拉爾故事匯》對地方臺文化類欄目的啟示
楊 華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阿拉爾電視臺)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4月29日在五家渠市主持召開兵團座談會,他指出,兵團的存在和發展絕非權宜之舉,而是長遠大計。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讓兵團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匯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
文化類;電視欄目;地方特色;本土文化
這兩年,老是聽人說,阿拉爾,是南疆的中心。那么她是南疆的什么中心?得到了許多答案。例如:交通樞紐中心、物流中心、戰略中心,等等。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現在的阿拉爾確實處在南疆的中心位置上,然而,要怎樣凸顯她真正意義上的中心作用呢?筆者認為,文化,是重中之重。因為,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充分肯定了兵團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兵團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兵團當前和今后開展工作的重要原則,也為兵團的電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2015年,圍繞第一師阿拉爾市黨委打造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示范區的核心工作要求,阿拉爾電視臺精心策劃了一檔文化類欄目,《阿拉爾故事匯》就此而生。
文化類的電視欄目作為高品位的欄目是地方電視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塑造文化類欄目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當然,還要受眾易于接受。那么,如何把曲高和寡的文化類欄目做得通俗易懂,讓觀眾接受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現在,所有的電視欄目都在講故事,因為,這個時代已經是個娛樂的時代,對任何事物,人們只有好奇,才會關注,而故事最大的功能就是娛樂大眾,能吸引人的關注。所以,《阿拉爾故事匯》的欄目定位為“講故事的文化電視節目”,一個月兩期,每期一個故事,時長20分鐘。《阿拉爾故事匯》將昆侖文化、西域文化、絲路文化、屯墾文化、軍墾文化、綠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整理成神學故事、古代故事、屯墾故事、軍墾故事及現代故事等,通過演播室主持人與觀眾互動的方式錄制。主持人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高深難懂的歷史文化,用大眾的語言講述,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電視觀眾最感興趣的永遠都是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東方時空》曾經有一句經典的旁白:“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貼近觀眾讓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作為地方臺來說,覆蓋人群本來就很有限,論軟硬實力,地方臺和中央臺以及省級衛視根本就沒有可比性。所以,地方臺只有做到更加貼近,讓欄目有鮮明的本地特色,才能撬動觀眾的好奇心。為了讓欄目有地方個性,《阿拉爾故事匯》在開播前做了精心準備,征集到的所有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故事情節或是故事的主人公都與阿拉爾有關。3 600年前,阿拉爾被稱之為昆崗,意思為眺望昆侖的山崗,許多資料都證明,阿拉爾的文化是昆侖文明體系的重中之重。《阿拉爾故事匯》以阿拉爾市為中心,圍繞差異性做文章,體現本土元素,向四周輻射。運用人、情、景、事、物的敘事方法,融合多種電視語言表現手段,先從昆侖文化中的諸多神話故事開始講起,從2015年4月6日開播以來,取得了不俗的社會反響,獲得了當地電視觀眾中的認可。
《阿拉爾故事匯》中的許多故事都是歷史典故,那么,這就要求編導和主持人都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造詣,以阿拉爾電視臺現有的人員來說,顯然水平還不夠,但其可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來參與節目的制作。在阿拉爾,塔里木大學和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有一批多年專門從事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阿拉爾故事匯》目前聘請了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長廖肇羽和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所長任新農為欄目的主持人。首先,對于阿拉爾本地的觀眾來說,兩位主持人在阿拉爾本身就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上電視講故事,本身就是欄目的一大看點;其次,類似他們這樣的主持人,都是專家學者,所講的故事,許多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講起來比一般的主持人要更加得心應手。
《阿拉爾故事匯》剛開播的前幾期,講述的都是與阿拉爾有關的神話故事或是歷史故事,而主持人從前也沒在電視上主持過節目,所以,講述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普通觀眾無法理解的學術用語。征求到觀眾的意見后,欄目組及時進行調整,與主持人進行溝通后,把所有語言變成大白話。為能更好地呈現節目,電視臺要求主持人,靈活地運用倒敘、順敘、插敘和論證的方式表現。考慮到歷史文化故事,時間漫長、空間跨度大、人物眾多的特點,欄目組在后期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利用圖片和動畫的形式對故事講述進行藝術補充,增加欄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地方電視臺自己的優勢就是本土文化。因此,地方臺應將本地的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結合本地資源和觀眾的審美需求習慣來打造自己的特色節目,讓地方臺講壇類節目成為傳播地方文化的橋梁和紐帶。這種方式不但為地方臺尋求到了好的節目資源,也滿足了本地觀眾對本土文化的求知欲、談論欲,激發起觀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