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韻霖(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現代電影美學中的新平衡
——淺談再現美學、表現美學、虛擬美學的交聯
朱韻霖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本文從新技術發展對電影的影響的角度出發,重點研究表現美學、再現美學、虛擬美學在電影美學中的內部影響與關系,得出這三種美學現象在原有的藝術基本矛盾之上構建了現代電影中的一種新平衡的結論。表現美學、再現美學作為在藝術領域中最基本的一對矛盾相對立而存在,而新科技對電影的影響帶來了新的虛擬美學現象,與表現美學、再現美學構成了一種三角式的內部平衡,并在內部關系之中置于三角形頂端。但在當前狀態下虛擬美學與表現、再現的這種新關系還有待隨著新科技電影的繼續發展而成熟、均衡、穩定。從而使電影藝術在科技的發展下實現外在質變之后達到一種內涵的共進。而虛擬美學這種電影中年輕的美學現象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更多人所接受,使電影這種人類的造夢機進化到一個新的高度。
現代電影;表現美學;再現美學;虛擬美學
在百年的歷程當中,電影作為一種具有最豐富載體的藝術形式,經歷了人類對自我思想情感意識的認知,而與此同時,電影也成為了一面鏡子,于是人們可以在膠片當中看到美學的進步、發展。
藝術中所謂的“再現”,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將客觀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實完整地呈現在藝術作品中。所謂“表現”,即重在“表現的藝術”,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及個人主觀情感,認為藝術不是表達生活的現實,而是表達“精神的現實”,是作品中排除再現部分的所有。而在文藝理論的研究歷史中,再現與表現可以說是藝術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它們相對立而存在,相統一而發展。而再現與表現的關系,從“再現論”與“表現論”這兩種文藝理論即可顯現。“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在藝術領域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名言也正可理解為再現美學與表現美學的關系。再現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而表現是照亮這面鏡子的光。
對于電影,表現與再現作為藝術的一對基本矛盾,同樣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當中相互依存。電影發展的初期,工廠大門、火車進站,也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復制。盧米埃爾兄弟想要表達什么呢?那時的人類如同學會了嬰兒最初的模仿,模仿這自己親歷的世界,將客觀存在的事物人物呈現在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當中,正是一種表現美學在新藝術形式當中必然的反映。當電影繼續發展,從《黨同伐異》到《第七封印》,直至《阿凡達》,電影在成長,也從最原始的復制成為了人類思想的承載體,人的思想感受與精神世界都反映其中。電影開始逐漸穿透了影片表面,表達了一個極其豐富的人類世界。影片從現實中的提取、抽離、加工,強調的不再是事件的原本面目,而是人類思想表達欲求。
電影仍在成長,如同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3D等新技術的興起再給電影世界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震動。電影迎來了一場質變性的突破——先進的技術帶來的不僅是奇幻的視覺震撼,更是帶來了一種新的美學現象的介入——虛擬美學。放眼影院,院線的影片中,3D影片已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觀眾們也樂于走進影院,戴上眼鏡,尋求一種新的試聽享受。1977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揭開了數字成像技術應用于電影制作的序幕。利用光學原理,在計算機技術的“數字魔術”中讓世界為之耳目一新。“真實再現”變成了“數字表現”,人類的想象力與創造思維如天馬行空,不可束縛,“虛擬美學”已悄然來臨。現代技術裹挾著虛擬美學以一種來勢洶洶的勢態涌入電影,于是電影中原本的美學現象的基本矛盾又添上了新晉成員。再現美學、表現美學、虛擬美學成為了電影藝術中的三大美學現象。這三種美學之間的內部關系,筆者認為應當用三角形表現,再現美學與表現美學呈直線,拉起三角形中的底座,而虛擬美學作為最年輕的美學現象,置于三角形的頂端。表現與再現作為一種基礎,構建了電影美學的基本關系,而虛擬美學在此基礎上誕生于這兩者之后,并與之相連。在三者的關系當中,無疑是相互關聯的,但在目前電影的發展態勢中,虛擬美學與另兩種美學現象相互牽制的力量并非可以劃上等號。
美學大師李澤厚認為,“美是自然的人化,使客體世界成為美的現實,內在的自然人化,使主體心理獲有美的情感”,前者是美的本質,后者是美感的本質,而數字特技影像則是視覺層次上自然人化的極大化。數字特技形象是虛擬或者半虛擬的,但觀眾感覺是現實的,這就是數字特技影響中虛擬與現實的辯證統一。電影進入了發展的新紀元,可以把非現實的影像通過視覺變成屏幕上觀眾所能欣賞的“現實”。
魯迅說過,沒有人可以憑空捏造一個沒有原型的鬼神。而在電影中,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再現美學與虛擬美學的關系。在討論虛擬科技對電影影響的影片《西蒙妮》中,科學家用神奇的數碼電子技術合成了一個完美的女人西蒙妮。然而這個虛擬的完美代言人出自何處?費雯麗、夢露、奧黛麗赫本……都來自真實的原型。西蒙妮取自眾芳之長,造就了完美的形象。那么完美的西蒙妮不正是從中詮釋了一個關于再現和虛擬的關系嗎?沒有對現實中的再現,虛擬根本無法造就出成品。虛擬構建的不是空中樓閣,它的根基仍然在于現實,沒有了現實原型的存在,虛擬技術也難為無米之炊。
不難發現,在新技術電影愈發蓬勃發展的今天,卻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炫技。有人在對新技術電影提出質疑時表現出了對其內涵缺失的擔憂。新技術帶給觀眾的刺激讓這類電影內涵的道路走得也有些過于單一,似乎成為了一種規律,往往新技術電影對于思想內在表達的淺薄蒼白與數碼科技的宏大相較有些不相匹配。藝術作品的核心,除卻光鮮的外表,還需要歷久彌新的內在作為最強大的支撐。在絢麗的外表下,電影依然需要對內涵精神的表達。這就是電影藝術中表現美學與虛擬美學共存的魅力,缺一不可。當然這兩者在當中并不像矛盾,電影作為一種感官藝術,需要更完美的外在方式去表達、承載,當與之并行的與表現美學的精髓結合,運用新技術的電影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藝術形式。
然而新的事物產生必然會引起反抗。新技術在電影的運用當中,同樣遭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虛擬的產生將會破壞電影作為真實藝術的根本,如同電影《虛擬偶像》中,無論片中的導演,或是這部片子本身的導演,都是對虛擬美學的出現持肯定態度,然而在虛擬偶像西蒙妮的出現中他始終都不愿意承認這一事實——他明白很多人無法接受一個虛擬的偶像,即真實無可代替。這也正是一些人對于新技術電影的論斷。然而科技在發展,電影也在進步,新科技在電影中的運用已經成為了一種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影本就是人類的造夢機器,新科技的神奇就在于能將人類的夢想成為現實。新科技的運用只會豐富電影的種類,讓這個造夢的機器越來越新鮮。而人類在現代社會近幾十年中知識爆炸性發展、物質急劇豐富的環境下,心理需求和創造力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電影人還是觀眾,都不會再滿足于簡單的復制。但年輕的虛擬美學要在電影美學現象的內部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然而就像影片《虛擬偶像》中,女兒對導演說過的,“我們對虛擬食物的接受超過了你的想象,但是請你不要說謊。”影片的最后,導演對公眾宣布西蒙妮生下了一個孩子,當然,孩子也是虛擬的——他是對虛擬現實的一種承襲與延續。
對于現實鏡像一般的復制是再現美學的基本藝術特征。而表現主觀感受、更加注重藝術作品情感與體驗的,是表現主義美學的基本藝術特征。隨著科技的進步,虛擬美學的出現使電影美學形成了新的平衡,豐富了電影內部原本的美學關系。三者的關系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熟、穩定,達到內部的均衡,進而將電影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金丹元.電視與審美 電視審美文化新論[J].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