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麗娜
(作者單位:固原市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研究
雍麗娜
(作者單位:固原市廣播電視臺)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力量已不再局限于專業記者手中,越來越多的民眾使用手機、個人電腦等工具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將耳聞目睹的事情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與視頻等方式上傳至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被廣泛使用的平臺上與大眾分享。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虛假新聞信息泛濫、媒介審判現象、人肉搜索的負面效應等新聞傳播倫理問題,給人們正常生活和價值導向造成誤導,影響了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也暴露了在新聞傳播倫理問題上引導和管理的缺失。
新媒體;新聞傳播;倫理
在新媒體時代,手機、電腦等信息媒介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倫理缺失的問題危害著我國青少年的成長、我國主流輿論的導向、社會風氣乃至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應該及時規范和管理整治。
新媒體的媒介倫理問題在當前和諧社會構建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依法治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新媒體時代媒介倫理問題的探討已變成非常具有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的研究問題。
1.1 新聞內容失真
新聞的真實客觀既是新聞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新聞一定要堅持真實,這是新聞事業的第一信條。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客觀、真實的事實真相展現給受眾,如果想獲得網民的信賴,就必須堅持真實原則,向網民講真話。但是新聞傳播存在這一些問題,例如:不詳細調查和分析,把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當作新聞報道出去;對于一些新聞事件夸大真相,導致報道過度甚至刻意炒作;從一件新聞事件中抽取個別事實,誤導讀者;新聞報道隨意篡改時間、地點等要素,或者捏造事實制造假新聞,而且新聞事實的原因和結果不匹配。
1.2 跟風過度報道
在當前娛樂至上的時代,新聞媒介需要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職責和道德責任,做到懲善揚惡、扶正祛邪,維護主流價值觀并正確引導輿論。娛樂成為人們日常追逐的主流,媒體若不注重道德責任和追求有價值的新聞,而只是追求轟動的、吸引眼球的新聞報道,則只能與公眾一起娛樂至死。新聞報道對社會道德缺少關注,缺少人道主義精神,社會輿論成為網民追尋刺激和樂趣的工具,缺少對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的承擔,將引發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
2.1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政府必須起草并確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媒介倫理缺失行為有法律可遵循參照。通過擬定有關的法律法規,用實際規則來承辦有關新媒體倫理缺失的案例,依靠司法的權威性來震懾媒體違法和違規行為,使媒介從業者和媒介組織機構遵守新聞界的職業準則,履行傳媒的社會責任。最直接、最快速規范新媒體倫理的方式加強倫理審查以及政府和社會監督。政府和其他監管部門制訂新的傳播政策和相關法規,確保它們可以有效地監控新媒體的市場行為和所有傳播行為。政府在新媒體監管中,應逐漸建立制度化的治理模式。
2.2 提高新聞從業者的綜合素質
培育新聞從業人員自身的倫理意識,使他們能夠自覺遵守相關道德倫理,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認識水平,新媒體的自律才能真正實現。新媒體工作者要自覺維護傳播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必須抵制傳播不真實信息、制造謠言等違法行為,提高媒介素養,提高把關意識和把關能力。經過媒介素養教育的系統學習,傳媒從業者能夠加強的責任感,重視維護傳媒本身公信力,保持媒介道德規范和正義感,促進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進步,傳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3 建立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監管系統
使用網絡監控技術,在后臺對網絡進行監管,通過“關鍵詞”搜索、監控語言暴力。建立互聯網輿情監控管理系統,實行注冊信息實名制,利用大數據技術查找謠言源頭,防控網絡謠言。相關輿論監管人員必須做好輿論監管工作,必須迅速在第一時間對互聯網上的假新聞和相關謠言進行糾正、辟謠,按照法律規定嚴懲網絡謠言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對新浪微博、網絡論壇、百度貼吧等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內容進行嚴格檢查和治理。對尚未被驗證是否為真實性的信息可以不屏蔽,然而卻必須加上特殊的說明,以減少其他互聯網用戶被誤導的可能性。
伴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一些新聞傳播倫理問題開始出現。新聞倫理缺失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人們的價值觀,以及新聞媒介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制止這種失范行為的多次發生。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是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社會責任。除了經濟利益,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還負責平衡社會利益,保證媒體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強媒體倫理建設。
[1]高月.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新聞倫理遭遇的挑戰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2]童兵.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3]展江,彭桂兵.媒體道德與倫理:案例教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