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祺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評論類電視新聞節目的呈現方式
劉安祺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自1980年中央電視臺創辦《觀察與思考》欄目以來,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從最初借鑒廣播、報紙的新聞評論模式,到現在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一種新型的主流新聞體裁儼然出現,評論類新聞節目成為電視節目的旗幟和靈魂。
新聞評論;報道方式;主持人
新聞評論既代表媒介的立場和態度,也涵蓋公眾的觀點和聲音。從一定程度上講,評論類電視新聞節目的開播是衡量一家電視臺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
1.1 內涵界定
評論類電視新聞節目,是指電視新聞評論員、評論集體或電視機構對當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事件、問題或社會現象表示的意見和態度,進行解釋分析的節目形式。
1.2 特點分析
新聞性:評論性節目的新聞性、時效性與消息類有所不同,消息類新聞要求很強的時新性;評論類節目側重挖掘新思想、新觀念、在“新”的前提下追求時宜性。
社會性:即群眾性。評論論述的問題應是群眾感興趣的問題,社會性強的節目大都是“熱點”“焦點”,也是“難點”問題。
政論性:電視新聞評論的旗幟,新聞是基石、評論是旗幟,新聞的力量在于擺事實,評論的力量在于講道理。評論要求論點鮮明,論證深刻,層層剖析,不能片面、武斷。
指導性:即導向性。電視臺肩負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評論通過鮮明的觀點、透徹的分析,幫助群眾觀察世界、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2.1 社會新聞評述中的出鏡采訪
2.1.1 立體化的采訪
評述節目中,記者往往以調查者的身份出現,在新聞事件的發生現場講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通過節目當事人、各界群眾、政府官員和權威人士等對事實做出客觀評論。
因此評論類電視新聞節目的出鏡記者,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具體地進行現場報道,更要通過“鏡前”新聞敘述,充分發揮電視聲音圖像的雙重優勢,使觀眾產生同步感、現場感、親切感、參與感,把觀眾帶入身臨其境的現場環境中。
2.1.2 善于傾聽的采訪技巧
出鏡記者是現場報道的靈魂,在現場的角色行為決定了他是新聞現場的參觀者、采訪者和敘述者,甚至是現場信息的直接調度者和聚合者。
提問的主要任務:獲取未知事實,還原事實本相;核對已知事實,進行信息驗證;收集感想與評論,組織社會輿論及激發采訪對象的情感,展現人物的個性與內心。
會傾聽:傾聽有助于幫助記者獲取現場信息,認真傾聽的態度,采訪對象感到備受尊重,自然而然地講述更多現場的情況。
合適的采訪時機:采訪時機,即采訪的時間狀態和心情狀態。從畫面中不難看出采訪對象樂于向記者講述。
2.2 社會新聞評述中的出境報道
出鏡記者的存在意味著現場的真實,他們是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現場符號。
2.2.1 “用事實說話”的報道方式
記者的出鏡報道不僅體現了節目用事實說話的宗旨,而且當無法拍攝到完整畫面或拍攝的畫面不夠清晰明了時,可以運用電腦模擬場景,根據事實還原的模擬場景,使現場情形一目了然,也使觀眾透徹了解情況。
2.2.2 敘述細節的捕捉
出鏡的目的是讓新聞更真實生動。從此角度看,代表公眾去現場并通過鏡頭交流的出鏡記者更應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最大的感受”。
2.3 社會新聞評述中的出鏡評論
一是評論形式可分明評、暗評。明評一般用在開場和結束語中。明評與觀眾的關系是單向的,說教意味較濃,容易讓人產生逆反心理,但有時不可缺少。暗評指在現場報道中,媒體的觀點通過敘事過程含蓄表達或通過當事人之口說出的。
二是事件相關人士的客體評論。論證過程具有群體性特征,包括主持人、記者的主題評論,也包括當事人、目擊者、社會或權威人士等群體的客體評論。
三是節目的客體評論。對話式評論體現在被采訪者與記者的對話中。外界關注是畫面與解說的配合,分別作為外界力量表達自己對電商和店商市場競爭的觀點。
評論言語分析。主持人在節目中出鏡評論彰顯了靈活應用語言的技巧,沒有明顯的褒貶詞語,這并不表明沒有主觀看法。只是其主觀看法通過多種語言手段間接表現出來,評論語言在用詞上顯示出了強大的語言功力。
主持人點評。主持人的出鏡主持時間短,但其點評卻起到了深化節目主題的重要作用,主持人是新聞評論節目的重要評論員,是電視節目的名片,其在節目中對新聞事件獨特、深刻的評述本身就是節目的看點,是增加節目生命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