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昕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
關于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從業能力和隊伍建設的一些見解
吳曉昕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
電視民生新聞自誕生之日起就憑借強大的親和力和較為直觀的真實性備受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所關注,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關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現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渠道之一。各級電視臺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在民生新聞這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過,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各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采編記者,無論在從業能力上還是在隊伍建設上多多少少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民生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和發展空間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從業能力;
如今,民生新聞已經越來越被各類媒體所重視,尤其是電視等傳統媒體,已經把民生新聞擺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在這里,筆者就根據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和多年來在工作中總結的實踐經驗,探討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從業能力和隊伍建設的實際意義,并且針對記者從業能力的提高和隊伍建設進行探討。
盡管當前電視民生新聞已經被公眾廣為關注,但還存在一些無法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一些從業記者新聞敏感性不足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隊伍中來,在這其中,有一部分人缺少相關從業經驗,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和判斷力不足,把握不好新聞點,就事論事比較普遍,“重表面,輕挖掘”的現象嚴重,制作的新聞缺乏深度。
1.2 缺少現場調查,重主觀、輕客觀
部分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對發生的新聞事件,未經周密現場調查,僅憑借自己對事件的簡單了解就輕率地作出判斷,制作出缺乏客觀性的新聞報道。對存在的民生問題沒能作出真實反映,使新聞報道失去了意義。
在上文中筆者已經對當前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隊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列舉和分析,那么,現在筆者就針對提高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從業能力,談談自己的看法。
2.1 培養和提高記者的新聞素養
記者隊伍的年輕化早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入職時間不久的記者在相關工作經驗和執行力上的欠缺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對此,筆者認為在開展工作時要做好“傳幫帶”,“老”帶“新”,組成幫帶小組,透過表面現象探求內在本質,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從而實現“好新聞不錯過,好素材深挖掘”這一目的。
2.2 做好調查走訪和現場取證
說到民生新聞的焦點,無非就是人民群眾身邊的那些事兒。所以,真實性就是民生新聞最重要的特征。因此,記者一定要進行實地調查、現場走訪,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把握真實的信息,多走、多看、多問、多思,將真相完整地報道出來。
2.3 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
“磨刀不誤砍柴工”,必須把從業記者的培訓和考核提上日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改進培訓方法,把講座教學與采編人員的走轉改工作實踐相結合”,采取多種教學、實踐形式,強化從業記者的個人素養和業務能力,走進基層,注重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民生新聞更具吸引力和親和力。
協調統一、相互合作、相互服務即團隊精神的主旨,這要求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具有足夠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支具備優秀素質的隊伍是提高電視節目質量、維持電視節目正常運作的有力保證。
3.1 明確人員分工,做到各司其職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制作離不開每一位參與者的良好配合。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制作隊伍一定要明確人員分工,責任落實到位,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管是從事一線采編的記者,還是從事視頻剪輯、后期合成的編輯,每個崗位的從業人員都要盡職盡責,做好分內之事,不管出現什么問題,都要將責任追究到具體人員。
3.2 隊伍內部的溝通要做到暢通無阻
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離不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而相互配合的前提條件就是內部的相互溝通。做好內部的相互溝通,可以及時化解甚至杜絕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矛盾和紛爭,避免獨斷決策的產生,消滅惡性競爭,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關注民生、重視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這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民生事業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就需要各級電視臺不斷地提高從業記者的業務能力,打造過硬隊伍,做好關注民生、服務民生的具體工作,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1]楊丹.論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素質和團隊建設[J].傳播與版權,2014(7).
[2]陳哨兵.淺談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素質和團隊建設[J].科教文匯旬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