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崝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藝術工程學院)
電視民生新聞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創新方式分析
薛 崝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藝術工程學院)
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深入到人們了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而媒介融合使信息傳播更自由,交互性、隨意性更強,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大大拓寬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受眾得到了一個相對平等、自由,信息量更大、更廣的傳播空間。在這樣一個傳播媒介和傳播科技相互融合的時代里,信息流動的自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媒體融合的趨勢愈發不可逆轉,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傳統的新聞傳媒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結合對媒體融合和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現狀,提出應對措施,希望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進一步發展。
媒體融合;電視民生新聞;創新;發展
“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傳媒行業和新聞界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傳媒行業在“信息爆炸”時代制定廣播電視發展策略的重要參考因素。媒體融合環境下,一方面新興媒體勢力通過新的社交媒體渠道增強信息的傳遞能力;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也在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改革和創新,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民生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時代下,更需要拓展技術手段,改革欄目內容。憑借自己的創新在媒體融合時代謀取一席之地。
1.1 媒體融合概述
我國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開展相對較早,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的蔡雯教授結合美國新聞學會研究社的管理員安德魯·納奇森對媒體融合的研究成果,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概念。她認為,國內的媒體融合與國際媒體融合有所不同,國外的媒體融合大多是指報刊、電視、互聯網等通訊技術的融合,而國內的媒體融合則是更多的偏向于媒體通過不同技術傳播的內容的融合。這種融合對傳媒產業將產生更大的市場競爭影響,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帶動傳統的傳媒產業進行結構性變革。社會在不斷前進,媒體融合也逐漸成為平臺化的融合。以衛星、光纜等傳播技術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技術,在不同的傳媒渠道間搭建起共通的資源交換橋梁,實現了新聞信息的交換,刺激了媒體融合的進一步加速。
1.2 傳統廣播在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現狀
1.2.1 發展環境變化
民生新聞是一種傳統的新聞類節目,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是主要的民生新聞轉變渠道。在現代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民生新聞在新聞媒介中的傳播作用中受到了較大的限制,逐漸被壓縮到有限的空間內。與此同時,傳統民生新聞節目也面臨著內部的挑戰。行業內部不同的新聞發展理念對該類節目的發展方向也有著較大的影響
1.2.2 傳播渠道日趨狹窄
媒體融合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和傳輸渠道被逐漸壓縮。在聽眾的接收渠道上,已經成為了傳輸渠道的末端。手機、互聯網和電視的發展,讓觀眾逐漸降低了對收音機等廣播傳播的依賴。根據行業內的觀點,就是“窄播化”趨勢逐漸加深。“窄播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精心策劃,創新領航——打造專屬的新品牌
與其他媒體相比,民生類新聞也有著自身的競爭優勢,如:節目素材廣泛、收視群體穩定且地區覆蓋面積大、播出時間固定便于查找等。因此,民生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渠道依舊保留穩定的觀眾基礎。應當從市場開發的角度,提高觀眾群體的忠誠度,打造屬于頻道的專屬節目,變革新聞播報形式,打造良好的新聞主播等方式提高廣播的品牌效應。
2.2 強強聯合,兼收并蓄——打造綜合視聽平臺
傳統廣播與其他媒體區別最為明顯的地方在于是通過聲音來傳播新聞內容。因此,在媒體融合時代,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實現多媒體的同步定時化就成為民生新聞兼收并蓄的重要嘗試。電視節目可以借助廣播渠道進行同步播出,讓觀眾可以在行車過程中聽到民生類新聞節目的廣播版本,同樣可以增加觀眾的數量。
2.3 結構改革,開源節流——提升民生類新聞節目的盈利能力
當前,在我國的民生類新聞節目發展中,主要依靠廣告來提升收入。但廣告收入增加,勢必會提高廣告的投放力度和播出時間,降低觀眾的觀看流暢感,不利于節目的長遠發展。所以必須通過必要的結構改革來轉變當前傳統民生新聞的管理和經營問題。對此,要進一步解放新聞類節目的管理體制,打開捆綁在廣電傳媒身上的枷鎖,提高經營和管理的自主性。通過多種活動增加新聞節目的綜合收入,擴展廣告的投放平臺。實現利用電視節目吸引和培養觀眾群體,利用線下活動提高廣告的投放效果的互動式經營目標。促進傳統民生類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時代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提升。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傳統民生新聞節目應當深入研究傳媒市場現狀,認真分析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相對優勢,摒棄傳統體制下的不足之處,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為傳統民生新聞節目的涅槃帶來新的元素和希望。
[1]劉霦月.媒體融合背景下重慶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研究:以《天天630》為例[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