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饒雯娜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
關于電影《瘋狂的石頭》的符號學研究
李饒雯娜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
在電影研究領域,符號學的分支電影符號學是基于索緒爾的理論發展起來的一種結構主義分析方法。這一方法試圖揭示電影作為表意系統的內在規律,探討電影活動的深層結構和組織原則。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電影符號學,本文就以電影《瘋狂的石頭》為例,對其進行了符號學分析,這一分析從電影劇本、技術手法、影片風格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電影符號學研究的相關發展。
電影;符號學;《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是2006年寧浩導演的一部帶有黑色幽默風格的中國影片,該片憑借自身中國特色的黑色幽默、外國電影的拍攝技巧、細致巧妙的劇情安排為人們帶來了一部充滿了邏輯美感的作品,也是2006年度最成功的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的成功為我國電影發展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而該電影本身也是電影符號學成功應用的典型。
電影符號學是將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其稱得上是現代符號學研究的最典型也最大的成就之一。在電影符號學中,其認為電影本性不是對現實的反映,而是藝術家重新建構的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這種約定性的符號系統會造就電影藝術的創造存在有跡可循的社會“公式”。為了能夠更好地基于電影符號學對電影《瘋狂的石頭》進行研究,筆者在這里借用研究電影符號學最重要人物克里斯丁·麥茨的一句話,“電影不是真正的語言,但卻是一種具有表意性符碼的特殊語言”[1]。
在電影《瘋狂的石頭》中,導演寧浩憑借自身拍攝廣告、MTV的經驗,在電影的創作之初便奠定了黑色幽默的創作格調,這種用現實主義外殼包裝下盡現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好故事,稱得上是當時國內電影創作的一大突破。電影《瘋狂的石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導演寧浩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其利用了一種創作公式進行了整個故事推進,誰與誰搭配會產生怎樣的反映、達到什么樣的結果,都是經過公式計算得出的結果,而這就與電影符號學有著極為相符之處,這里可以將電影《瘋狂的石頭》視為巧妙運用電影符號學并取得成功的一部作品。
2.1 劇本分析
在電影《瘋狂的石頭》中,其劇本采用了多主線結構,這在當時是國內導演較少涉足的領域,但導演寧浩卻通過這種多主線結構實現了整部影片的立體架構,這種無數伏筆和巧合縱橫交錯的電影,對于導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也大大提高了觀眾的觀影效果。影片中易拉罐事件、撞車事件、羅漢寺“著火”事件、搶包撞車道哥身亡事件與送翡翠事件等都采用了倒敘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使整部影片跳出了單一敘事的框架,形成了一部夸張中帶著瘋狂的喜劇。可以說電影《瘋狂的石頭》憑借著自身的成功的多主線結構,最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小成本電影所受到的限制[2]。
2.2 技術分析
在電影《瘋狂的石頭》中,導演寧浩采用了多變的表現手法,這就使整部電影無論鏡頭、剪輯、音樂還是燈光,都具備著較為獨特的表現力,而這種表現力也大大增強了整部電影的魅力。在這其中,長鏡頭與蒙太奇的交叉使用,使整部電影的流暢性與觀賞性大大提高,而人物思考畫面的停頓和閃過處理的也較為到位。在整部影片的剪輯中,寧浩采用了穿插迂回剪輯的方式,這種剪輯方式使影片實現了環狀結構,這點與國內電影的剪輯方式大大不同,這也是筆者稱電影《瘋狂的石頭》采用了一些外國電影技巧的原因。在音樂方面,《我愛你親愛的姑娘》《給我一杯忘情水》《你打我電話我不接》與《嘻唰唰》等音樂的使用,較好地配合了整部電影的黑色幽默基調,而燈光明暗交替效果的使用,也更好地對電影中人物心理進行了刻畫[3]。
2.3 風格分析
對電影《瘋狂的石頭》風格的分析中,能夠清楚地看到整部電影的黑色幽默基調,這種平民化的幽默方式正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其對社會丑惡現象的抨擊,也使整部電影更有戲劇性和喜劇效果,這種影片效果的實現源于導演寧浩對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精神分析。
近年來我國電影事業得到了較為長足的發展,但《瘋狂的石頭》這類稱得上開辟國產影片新領域的電影并不多見。為了能夠推動我國電影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將建議電影導演應加深對電影符號學的理解與認知,這樣才能夠創作出更優秀的電影作品。
[1]趙曉珊.麥茨的電影符號學及其意義[J].文藝研究,2008(10).
[2]張媛媛.克里斯蒂安·麥茨第二電影符號學理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3]曾臻.符號學理論視野下中國西部武俠電影特征分析[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