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平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廣播電視臺)
“南腔北調”受追捧
——由《百姓影視》探究方言節目熱播現象
宋學平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廣播電視臺)
從最近幾年的熒屏發展情況來看,與方言有關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受人們的追捧,如以方言解說的新聞,以方言表演的情景劇,以方言配音的電視劇等,可謂是南腔北調不絕于耳。這對早已習慣了字正腔圓普通話播音的觀眾突然眼前一亮,原來自家土話也可以上電視,被收視率搞得焦頭爛額的電視人茅塞頓開,原來電視可以這樣做。于是方言電視節目風生水起,遍地開花,并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熒屏上,成為一種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方言;電視節目;影視劇
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用杭州話作為播報語言,是當地的票房冠軍。此外,上海的方言情景劇《老娘舅》收視業績一直表現不俗,收視率高居榜首。方言節目為何會在電視傳媒上繁榮,引發空前的收視熱情,使收視指數節節攀升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當前,我國的媒體市場競爭非常的激烈,電視媒體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僅來自于行業內的其他電視媒體,還來自于各類新媒體。作為地方電視臺而言,沒有中央電視臺的資金和技術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電視臺的發展與競爭,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地方電視臺卻擁有得天獨厚的另一優勢,那就是更貼近于大眾現實生活,對大眾身邊發生的事非常的熟知、了解,這可以讓地方電視臺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通過方言的應用,地方電視臺可以進一步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感,所以各個地方電視臺都開始了方言化的發展嘗試,推出了不同的方言節目。以長治市為例,下轄13個縣區,百姓所操方言各有不同。于是,攝制組便把拍攝地選在了山鄉村鎮,拍攝出的情景劇自然就極具地方特色,老百姓看到后自然就倍感親切。或許這就是《百姓影視》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2.1 節目的本土化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眾思想意識的提升,如今人們更重視與自己有關的事,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對于一些國際風云變幻、政要時事反而不太感興趣,所以一些地方性的都市新聞、市民新聞就火了起來,受到了大眾的廣泛喜愛,其原因是這些都市新聞、市民新聞與大眾的生活更為貼近,對于大眾而言這些新聞就發生在自身身邊,與其日常的生活體驗是相關的,因此更加感興趣。《百姓影視》開播以來,曾經制作播出的《啃老族》《居民樓里的故事》《工錢風波》等一系列節目,就是反映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家長里短、人情世故,所以深受好評。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一般的電視節目還是電視新聞,朝著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這種趨勢是大眾和市場所決定的。在電視節目當中,本土化最直接和最生動的一個表現形式就是采用地方方言,通過方言的運用,可以將地方文化和節目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給大眾帶來最原汁原味的本土電視節目。
2.2 節目本身的特質所決定
與常規的電視節目相比,首先,本土化的方言電視節目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雅俗共賞的基本特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獲得輕松和娛樂;其次,在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創新較多,豐富多樣的本土取材,在成本方面非常的低,所以創作空間更加的廣闊,再加上各種本土生活化元素的加入和應用,這使節目日益出新,每每都能帶給大眾不一樣的感受,收視率越來越高。這種本土化方言電視節目的制作投入較低,但收益卻很高,不僅滿足了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還給電視臺及廣告商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入。《百姓影視》在拍攝的過程中,場景、服裝和道具均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費用。
語言和文化總是緊密相連的,既是一種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方式,更是這種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方言是語言的一種,它與特定的區域范圍相聯系,表現的是一種更加區域化,更加狹窄的范圍內的文化,該區域的民眾對承擔這種文化的方言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我們曾經制作過一期節目《窮爹富爹》,說的是一個農村老漢養育了三個兒子,卻無一人愿意奉養他。在一個村里能人的導演下,上演了一場窮爹變富、三個兒子爭相盡孝,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鬧劇。這期節目的選題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窮爹床前無孝子的悲劇卻屢見不鮮。所以在拍攝、制作的過程中,注入了一些喜劇元素,在啼笑皆非中發人深省,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方言電視節目在形式包裝、節目內容、特色定位上緊緊與當地區域文化特性結合,可以使本土觀眾更好地理解電視語境、解讀更快捷,更容易產生共鳴,得到滿足,獲得愉悅與休閑。
當前,方言電視節目雖然火熱,但卻要保持冷靜和清醒的認識,控制好方言電視節目的數量和質量,因為對于電視臺的發展來說,畢竟質量才是最堅實的保障,如果方言電視節目過于的泛濫,反而會逐漸引起大眾的反感,不利于電視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