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林
(作者單位:湘西自治州廣播電視臺)
論扶貧新聞報道的采寫思路與創新
宋 林
(作者單位:湘西自治州廣播電視臺)
“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首次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提出的,通過近幾年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精神的要求,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城鄉面貌,農村的貧困率有所下降,但仍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制約,使湘西州及武陵山連片山區仍有一定數量的貧困人口,新聞報道也是實現扶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記者在采寫新聞稿件時,一定要注意采寫思路的創新,以便引起受眾的注意,從而達到報道的效果。以下就扶貧新聞報道的采寫思路與創新進行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指導意義。
創新;采寫思路;新聞報道;扶貧
新聞報道是實際生活中對客觀事實追求創新的勞動。隨著新聞媒體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各媒體面臨的競爭形勢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此過程中獲得發展優勢,就必須創新新聞媒體報道,但新聞的采寫及編輯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質量,所以改變傳統的新聞采寫思路,創新新聞報道至關重要。
扶貧的思路創新就是在新時期我國扶貧思想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扶貧方式進行創新,是提高扶貧的攻堅進程,拓寬解決扶貧開發突出問題的途徑。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州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概念。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在貴州省提出了要將扶貧工作落實到實處。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思想,就要創新體制機制,專項專用。2016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多次提出要把脫貧攻堅落實到實處。關于精準扶貧的概念,習近平也給出了明確答案。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時提出,對資金使用與項目安排要提高精準度,真正讓群眾體會到實惠。2015年11月,總書記在扶貧開發的會議上也提出了扶持誰的問題,要求各地管理人員要明確扶持人口,然后再因人施策。2016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精準扶貧不能像狗熊掰棒子,而是要切實抓反饋。在湖南,習近平透漏了一個細節,要做好扶貧回訪工作,做到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
我國在進行扶貧開發時,各地政府都在認真探索符合自身的扶貧方式,因此媒體采寫一定要創造具有各地特色的扶貧開發模式,將新聞報道的重點放到推動精準扶貧的策略上,選取具有影響力及強大感染力的事例通過新聞報道達到精準扶貧的要求。
2.1 報道的要求
扶貧報道的內容一定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精神,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針,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深入貫徹落實《湖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報道的形式要保證新穎,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盡可能吸引更多受眾,在傳達政府扶貧理念與扶貧政策的同時,也要團結民心,深入基層,新聞部門要安排相應記者進行蹲點行動,以便時刻關注扶貧狀況,從而提供最真實、最新的新聞扶貧報道。例如,要采寫一篇某一地區通過改變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最終實現農民豐收,脫貧致富的報道,就可以通過記者走基層與蹲點日記的形式,以具體的故事情節烘托氛圍,貼近群眾的生活,使報道更加有吸引力。
2.2 報道的側重點
針對于湖南省8000多個貧困村的貧困狀況制定出不同的扶貧措施。例如,對于一些長期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可以采取搬遷扶貧的方式,不斷推進大規模村民搬遷,真正實現搬遷致富;對于生活有困難,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貧困人口、老年人等,采取兜底扶貧的方式,通過發放一定補貼,擴大醫療救助的地點,保障貧困對象的基本生活;對于生產貧困的地區,可以采取造血扶貧的方式,在保持原有的項目的同時,引入增收項目,使農民不僅有基本產業作為保障,還有增收產業致富,最終實現脫貧的目的。另外,可以通過教育扶貧的方式,對貧困對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創業技能,從而實現脫貧。此外,責任扶貧也是一種有效的扶貧方式。在各個地區,新聞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盡管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突出重點,但都要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扶貧措施基礎下開展扶貧報道。
此外,要想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僅靠扶貧報道是不夠的,各新聞媒體還應做好調查研究,認真策劃,根據國家提出的五個一批工程,并結合相關措施,從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貧困的關鍵原因,然后展開報道。媒體部門也要分階段的派出新聞記者,時刻關注貧困地區的脫貧進度,形成扶貧與媒體良性互動共同攻堅的效果。
首先,新聞扶貧報道的對象最好選擇參與扶貧工作的典型人物或處于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扶貧的典型人物主要指在攻堅扶貧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為群眾起帶頭作用的人物或集體等。例如,花垣縣殘疾人聯合募集大會,為雙龍鎮臥大召村募集了約200套棉衣,這讓當地的貧困村民深深地感覺到了政府的關心。其次,對弱勢群體的報道,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主要是針對于非常需要幫
助的貧困家庭,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聽性、可看性以及典型性,像這樣的家庭主要有因病致貧、殘疾人以及留守老人等。除了對一個家庭或是一個人的報道之外,記者還可以拓展到整個扶貧地區,通過講述弱勢群體脫貧的真實經歷,展現出該群體被激發出脫貧內生動力。
4.1 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扶貧引導
許多貧困地區為更好的完成精準扶貧工作,推出了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措施,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基本保障,所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扶貧建設至關重要。以下是湘西州推進的具體基礎設施建設的幾個方面:著力推進交通扶貧工程,著力推進水利扶貧工程,著力推進電力扶貧與光伏扶貧工程,著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環境整治工程,著力拖進農村互聯網扶貧工程,著力推進文化扶貧工程,著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工程。新聞媒體在進行扶貧新聞報道時候,應抓住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報道,如貧困地區的危房改建、交通建設和產業建設等,記者采寫的內容也要盡量用創新的意識去編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新聞內容報道出來。
4.2 在公共服務保證的基礎上開展扶貧宣傳
公共服務的內容主要有農村低保、教育保障和人才支持等,加大公共服務的力度有利于實現穩定脫貧。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新聞媒體對公共服務保障方面的報道,大多是簡單地做一些政策宣講式、會議式等類型的新聞,忽視了實地扶貧參與,盡管提供的公共保障方面的信息比較多,但很少進行深入報道。但媒體部門在對貧困地區公共服務保障進行報道時,應該選取記者參與式、親身感受式的角度,尤其對于廣電媒體,更應要求記者選取第一人稱,以親身感受的角度與群眾共同分享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的成果,充分展現貧困人口真正關心的問題,為當地精準扶貧工作提供更準確的方向。
扶貧開發是全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既然已經打響了扶貧攻堅的第一炮,就一定要堅持到底,真正讓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全面脫貧的目的,在國家大力推進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各媒體只有不斷地創新報道方式,改變扶貧新聞的傳播規律,才能跟上國家扶貧開發的步伐。
[1]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實施意見[R].2016.
[2]吳雪娟.論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聞天地,2015(5).
[3]張麗霞.扶貧新聞報道創新研究——清遠新聞報道為例[D].廣州:暨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