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士朋
(作者單位:安徽亳州廣播電視臺)
耕耘藥都田地間
——對農業節目的思考和創想
溫士朋
(作者單位:安徽亳州廣播電視臺)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事關國民素質、經濟發展,事關國家富強、社會穩定,民族復興。亳州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2002年的11月18日,《走進農家》開播,至今植身“三農”沃土已有十四載。《走進農家》始終堅持貼近性和服務性,以服務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為己任,圍繞“農”字辦,辦給農民看,不但贏得了百姓的喜愛成為品牌欄目,還獲得了“全國十大品牌電視欄目”“中國廣播電視三等創優欄目”“安徽省十佳欄目”等諸多榮譽。
農業節目;公信力;影響力;競爭力
公信力是媒體最有價值的內在品質,是媒體保持持久競爭活力的不竭源泉,也是主流媒體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如何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不但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電視媒體工作者也責無旁貸,理應為農民致富出一把力,努力讓農民鼓口袋富腦袋。
這些年來,《走進農家》為農民朋友適時提供農時氣象預報、病蟲防治、測土配肥以及種養殖技術指導,并以多種方式回復農民朋友的短信和電話咨詢內容,積極打造服務平臺;在關鍵的農時季節,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正是由于接近農村生活,大眾認知度提高,視角緊跟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為難事、難辦事,找《走進農家》幫忙”,已成為農民的共識;“開心事、稀罕事,樂得與《走進農家》分享”,《走近農家》在大眾心里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公信力得以提升。《走進農家》憑借這種接地氣的風格,在觀眾中擁有相當不錯的口碑,正是《走近農家》節目組有著一顆為民的責任心,所以贏得了認可與信賴,收獲了公信力。
十四年來,《走進農家》小活動不間斷,大活動不間歇。節目組先后策劃開展了“五馬桃花節”“西瓜王大賽”“糧王大賽”“農民兄弟,我們和你在一起”與“十大致富帶頭人”等大型社會公益活動。累計參加活動的農民朋友超過36萬人次,開展合作的農資、農機單位達20多個,這些單位將農資、農機產品拉到活動現場向農民朋友進行展示,并通過互動問答,向農民朋友回饋農機、農資產品,讓農民朋友真正得到了實惠。
唯進步,不止步。創新是欄目不斷發展的動力,節目內容是維持節目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農欄目想要突破發展的瓶頸,就必須大膽創新,努力提升節目質量。就《走進農家》而言,仍然堅持一個“中心”,那就是“三農”工作,宣傳和解讀“三農”政策。兩個“堅持”,一個是堅持農業特色,一個是堅持貼近基層、親近農民的本色,突出農民利益、關注農村發展,反映農村的民情民意、推廣農業科技、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日新者日進,日進者日強。《走進農家》要繼續利用欄目業已形成的欄目公信力和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主動作為,打好增值服務“牌”,努力將優質欄目打造為優質文化載體,傾力打造為區域文化品牌,實現產業運營,獲得多樣的經濟效益。
4.1 抓好欄目生產,提升節目質量
新興媒體不斷涌現,電視節目唯有緊跟時代發展需求,主動思變求變,在內容、形態上加速創新,才能贏得更多受眾的持續關注。因此,《走進農家》要依托自身傳播優勢,努力打造政務交互平臺,發揮媒體傳播優勢,一方面實現群眾呼聲的上傳和政策信息的下達,另一方面尋找各類問題的解決途徑和辦法,為政府分憂,為農民解難。
4.2 放大品牌優勢,建立農資超市
采用“欄目+公司”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開發傳媒與農業融合的新業態。“線上”通過內容播出,打造節目品牌鏈;“線下”通過農資銷售、綠色農產品銷售等多項業務,打造傳媒農業產業鏈。由面對面的服務轉化為線對線的服務,將觀眾轉化為消費者,依托口碑傳播,抓住主導產業不放松,增強貼近性、服務性,讓節目生產與產業拓展深度融合。
4.3 做精做強主業,做實做好副業
《走進農家》可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搭建一個優質農資產品的購銷平臺,同時依托資源優勢和欄目品牌影響力,深度挖掘鄉村休閑游的內涵,攜手有關部門積極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把真實情感融入進去,接地氣,把親情做足,有序放大情感共鳴。“土”恰恰成了城市觀眾天然的收視點,內容的稀缺性和收視的獵奇性讓農業節目用活了差異化品牌競爭策略。
只有來到農民中間,貼著地皮辦節目,始終盯著農民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對農欄目在收獲社會效益的同時,才能贏得自身發展壯大。作為一檔對農欄目,《走進農家》會堅持做“三農”事業的守望者,堅守在農村第一線,在表現形式上推陳出新,依據農民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習慣,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節目做的生動好看又有趣實用,傾力成長為藥都大地上最貼近廣大農村群眾的電視欄目。
溫士朋(1979-),男,安徽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電視傳媒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