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祎
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對 新聞報道的多重影響及前景探究
郭 祎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本文根據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現狀, 從新聞產品形態、報道方式、傳播模式三個角度 闡述VR對新聞業造成的多重影響,接著分析 新聞領域 的VR應用面對的倫理、技術、內容瓶頸,并簡要提出在媒介融合不斷深化的今天,促進VR新聞健康發展應采取的態度和措施。
虛擬現實;VR;媒介融合;新聞報道;影響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是指通過運用計算機和傳感設備,構造一個 交互式 三維動態模擬環境,提供給用戶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VR)技術誕生至今已經過20多年的發展,被認為是21世紀計算機領域最重要、最新奇的研究之一,被認為是21世紀關鍵的高新技術之一,具有多感知、沉浸性、交互性與想象性等特征,是集成了多學科、多技術的綜合技術。近年來,隨著 多媒體、網絡、傳感、仿真等多種技術的發展與融合,虛擬現實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呈現出沉浸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發展趨勢。
在被稱為“VR元年”的2016年,VR強大的融合特征、獨特的傳播形式讓傳統的報刊、廣電等媒體看到了產業轉型與融合的可能性?!癡R新聞”引來各大媒體紛紛試水,也對新聞 的產 品形態、報道方式、傳播模式等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 和無限可能。
1.1改變新聞產品形態
經過了VR技術對新聞報道的深度編輯、加工、包裝,VR新聞 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創新。
內容方面,VR新聞突破了報紙、廣電等媒介在版面、時間、屏幕大小等方面的限制,報道的信息更全面、豐富、個性。
在2016 年3月新華網對兩會的VR全景 報道 中,用戶仿似置身會場,可對復雜、多維的講話、報告進行有選擇、有重點的聆聽,自行取舍、自主解釋,實現了內 容的豐富化和個性化。
形式方面,VR技術以其獨特的全媒體優勢打造了,通過創 造三維動態模擬環境,實時感知用戶動態,使用戶仿似身臨其境,得到全新的視聽體驗。2015 年11月,《紐約時報》的第一部VR新聞紀錄片《流離失 所》,記錄了3個難民兒童被戰爭蹂躪的生活,讓受眾以第一視角真切感受 難民被流放的辛酸。這種“浸 新聞”形式不僅實現了新聞的告知功能,更喚起用戶的情感體驗,增強了內容呈現力度。
VR技術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的拓展和創新,不僅可以為新聞節目爭取到更多的受眾,更為新聞行業深化媒介融合、實現轉型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1.2變革 新聞報道方式
VR對新聞報 道方式 的變革,首先便體現在對新聞報道技術 手段的更 新上。VR新聞的報道,需要傳播者在傳統新聞報道手段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各種便攜智能移動終端,全景記錄現實事件,并通過相關處理軟件進行三維建模、力學仿真等深度加工,構建交互式三維動態模擬環境,達到強大的情景復現效果。
新聞報道方式的革新,也體現在眾多VR新聞報道所采用的第一人稱報道 視角上。配合著可穿戴設備、智能傳感器等硬件設備,第一人稱報道 視角的使用強化了環境的沉浸感,讓用戶以一種新的形式“親臨”新聞現場并“參與”事件過程。無論是重大事件、突發 情況等硬新聞和還是體育賽事、娛樂資訊等軟新聞,第一人稱報道視角能夠喚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反作用于真實社會。2014年12月,V ice雜志用VR新聞《紐約百萬人 大游行》記錄了紐約街頭人們抗議族裔偏見的場景,用戶仿佛置身于到街頭洶涌的抗議人潮中,感受人群的喧囂、理解他們的呼吁,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另外,VR新聞報道也使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從“敘述”走向“呈現”。VR媒介為新聞報道提供了講故事的絕佳空間,事件的邏輯潛藏在深度仿真的全景中,并與復雜的事件背景、大量的關聯議題無縫結合,以一種復雜、多維的形式沖擊用戶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從而使事實本身自在的感染力得到展現,并讓用戶進一步思考其潛在的邏輯,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這種敘事方式既刺激了用戶對事件的想象,又鼓勵用戶對事件進行自主、深入的認識,實現了新聞追求的趣味與意義的統一。
1.3創新新聞傳播模式
首 先,VR實現 了高度互動的新 聞傳播模式,在這 一模式下,傳受雙主體趨勢更加明顯。VR 新聞提供了一個蘊含無限可 能的,用戶以沉浸其中的方式與之互 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VR新聞的報道過程最終完成,用戶也在模擬環境的探索中收獲了真正的個性化體驗??梢哉f,VR新聞報道實現了傳受雙主體、高度互動的新聞傳播模式,進一步增強了受眾的能動性。
另外,2016年6月7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APP客戶端推出全國首個VR新聞頻道,通過上游自主模 塊開發,記者和平臺用戶可把新聞現場的VR場景拍攝回傳,營造“浸入式體驗”。通過打造內容集成平臺,承載大量的專業內容和用戶自創內容,并通過標準化形式輸送至訂閱用戶的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用戶可直接觀看或配合可穿戴設備“體驗”新聞并與之交互,初步滿足了用戶對VR新聞不斷增長的需求。這是VR新聞走向融合新聞傳播模式的初步體現。
剛剛起步的VR新聞對新聞的產品形態、報道方式、傳播模式等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和無限可能,然而VR新聞也面臨著倫理、技術、內容三大瓶頸。
倫理瓶頸。新聞的求真性與VR的虛擬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VR新聞通過高度的擬真和沉浸帶給人們 更加逼真的感官體驗,然而這種對新聞情境的高度模擬本質是人為建構和操縱的,一旦虛假新聞、“策劃新聞”借著VR強大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得到傳播,其對公眾的操縱和欺騙便更加具備殺傷力。
技術瓶頸。新聞是易碎品,其對時效性的要求與VR新聞制作復雜性之間的矛盾尚未解決。目 前制 作高質量的VR新聞往往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得到足夠的資金投入、經過周密的策劃、專業的全景視頻采集和后期復雜的技術處理才可以完成,較長的生產周期不僅會導致生產發行成本的上升,更難以實現對突發新聞 的報道。
內容瓶頸。新聞行業掀起“VR熱”以來,雖 然涌現了一些優秀報道,但從總體上來看,VR新聞的優質內容仍然缺乏,且產品生命周期短,目前所見 的VR新聞幾乎全部是一次性報道,看不到常態化的VR新聞欄目。
在媒介融合不斷深化的今天,促進VR新聞健康發展,需要樹立對待VR新聞的辯證態度;提高完善VR技術水平和應用;大力開發VR新聞內容,鼓勵常態化、高質量的VR新聞欄目和大量用戶自創內容;盡快完善行業標準、政策法規,打造良好的行業環境;注重培養有創新意識、懂VR技術、具備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全能型人才, 為VR新聞的持續發展注入后勁;受眾也要加強媒介素養,防止被技術麻痹,使VR新聞不斷打破瓶頸,完善行業生態系統,帶動市場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傳媒業變革激蕩,“VR新聞”對新聞的產品形態、報道方式、傳播模式等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面臨著種種瓶頸與挑戰。期待VR新聞能夠打破瓶頸,為新聞業提供無限發展可能。
[1]史安斌.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
[2]鄧建國.時空征服和感知重組:VR新聞的技術源起及倫理風險[J].新聞記者,2016(5).
[3]袁素文.VR:傳統文本報道的敘事延伸——以《新京報》對“東方之星”客船傾覆事件報道為例[J].現代視聽,2015(11).
郭祎(1995-),女,河北承德人,本科在讀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