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敏
新媒體輿情的積極影響探究
何明敏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通過線上與線下的互動,新媒體輿情的影響力被不斷放大。新媒體正重構輿論生態,推動了社會公眾參與公共事務進程,促進了科學決策。
新媒體;輿論;積極影響
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逐步成為公共事務解決的場所,公民可以進行個人權益的申訴,同時也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之中,促進了和諧文明社會的構建。同時,網絡輿情的發展也改變了公眾和政府信息占有不平衡的局面,促進了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有利于打造高效透明的服務型政府。
互聯網的發展為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實踐帶了機遇與挑戰,國內外學者對此早有論述。1996年,美國學者格雷姆·布朗寧分析了美國的電子民主,并堅持認為可以用互聯網來改造美國政治。他指出,互聯網的出現不僅對傳統的民主政治理論提出了新挑戰,更為全球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1]2013年,中國學者謝新洲指出,網絡對民主政治的影響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喚起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以及執政者對網絡政治的重視;二是提供了落實公民權利的機會和平臺,使虛擬空間內的行為產生了改變現實的力量。
隨著Web 2.0時代的到來,新媒體輿論對公眾參與的影響更為突出。在傳統媒體時期存在諸多因素的限制,讓公眾不能順利直接地表達意見,即使表達出來后也不能傳遞到主流媒體上,這樣的公眾意見很難形成有較大影響力的輿論。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降低了,輿論意見的主體一方面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他們以本來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參與到社會和政治活動之中;另一方面他們在互聯網上以各種或虛擬或真實的身份在各種論壇、社交媒體等網絡場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使輿論在互聯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成為了可能,最終推動輿論的公共化。中國政府一直比較重視利用互聯網來提高政治民主水平。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電子政務工程,目前已經建立縱橫兩向的電子政務網絡。1999年,國家又啟動了“政府上網工程”。2011年后,各地方政府部門開通官方微博;2013年前后,又緊接著開通政府官方公眾賬號來服務公眾。因此,合理利用新媒體工具,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社會公眾參與政務的進程。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決策的信息可能有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新媒體環境下,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在網絡輿情監測上的廣泛運用,政府所收集到的輿情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某時某地,還可以進行實時的輿情監控,提高了政府科學決策的水平。長期以來,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黨和政府的信息層層下達,群眾的意愿層層上傳,信息的傳播具有一定局限。而通過新媒體輿論表達輿論,公眾的意見是去中心化的,只要具有高傳播價值,就有可能形成社會熱點輿情,使意見到達相關部門以促進事件的解決,更好地促進政府進行制度改革,實現科學民主決策。充分利用新媒體,建設透明政府,是實現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發展不但對政府的科學民主決策意義重大,而且對個人權益的保障更是意義深遠。在傳統媒體時期,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微薄的,普通公眾利益受損后一般難以與組織抗衡;但新媒體打破了這一困局,個人可以通過網絡輿論的壓力,個人的正當利益會受到成千上萬網民的關注,將私人事件升級為社會公共事件,迫使相關部門不得不及時采取措施,以維護政府和企業的形象。新媒體維權興起,原因比較復雜。新媒體的便捷性,讓網絡維權能夠跨時間跨地域進行,時效性強,簡便易行;新媒體的低成本性,暫時避免了高昂的司法訴訟費用,省時省力;新媒體的高效性,通過新媒體引發輿論后,可以迅速引發相關部門或者組織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實現維權的目的。
新媒體維權事件的形成實際上是政府議程、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之間的互動的結果。公眾、媒體和政府就成了網絡維權事件傳播的主導力量,共同組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社會體系,這個體系中的每個主體都可以按照自我的立場來傳播信息,最終形成議題的互動。在事件發展的各個階段,參與者采取了不同的參與策略,其輿論訴求的對象有不同的互動,而這些參與和互動又影響著下一輪的參與和互動,利益主體間這種相互疊加和循環進行的參與和互動,影響著事件的最終走向。由此看來,公眾通過新媒體維權方式,推動了不同主體議程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最終推進事件的解決。但是,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網絡維權個案事件一般很難推進制度的改革,新媒體只是呈現出一種工具特性,實現公開表達的功能。如果沒有相應的公共政策出臺,協調各方面利益,那么個人維權案件就不能對社會的治理產生深入持久的影響,同一類型的紛爭矛盾將會持續不斷地出現。
[1]S Stephan.Browning,G.:Electronic democracy-using the Internet to Transform American Politics[J].Poiesis & Praxis,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