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云
媒體如何反映社會輿情的幾點思考
李靜云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電視臺)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的耳目喉舌,真實、深入地反映社會現實,開展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輿情;媒體;渠道;正能量
輿情是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群體給予某些社會現實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對于國家管理者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1]。簡單地說,社會輿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情民意。從新聞媒體的職責來看,和諧社會的構建一方面需要新聞媒體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另一方面,通過媒體民眾能夠及時客觀了解事實,并表達民眾的看法和意見。圍繞著各類社會事件的發生,民眾越來越多的需要借助媒體傳遞和表達民情和民意。鑒于此,努力拓展新聞媒體的政策宣傳與輿論引導空間,使其發揮積極的社會影響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此筆者談一點自己粗淺的思考。
媒體作為人民群眾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信息通道,應切實發揮其輿論監督、社會服務的功能。應當看到,隨著我國新聞市場的形成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已趨于多重。既要發揮黨和政府的宣傳堡壘作用,又要走向市場、走向大眾、貼近生活。然而,現在很多媒體在欄目制作過程中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過度娛樂化,而輕視了新聞媒體在反映社會現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進行輿論監督等方面的作用。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在圍繞中心工作進行策劃新聞宣傳的同時,應更加關注社會上那些熱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對輿論的引導來體現黨和政府的主張以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訴求[2]。通過開辦類似“民意社情”這樣的欄目收集和傳遞群眾的聲音。以此來發揮新聞媒體在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中的中樞作用。
客觀、公正、理性地報道和傳播健康有益的文化知識,是新聞媒體影響、控制民眾觀念和行為的基礎和必然要求。當前,在我國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矛盾突出的格局下,黨和政府政策的出臺往往會被不同的利益主體多重解讀。鑒于此,新聞媒體要及時播報民眾所關心的事務,應當全面細致地宣傳、解讀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確保其能夠被廣大群眾了解和正確理解,避免把輿論讓給其他力量。
對于重大題材、典型事件報道或新聞行動,首先,著力于揭示社會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吸引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營造輿論氛圍,以凸顯媒體影響力和引導力;其次,典型宣傳要少而精,注意適當控制數量和頻率;再次,典型報道推出形式要不拘一格,讓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報道更多來自群眾,來自現實生活,這樣更容易被民眾所接受,更容易產生共鳴。重大突發性事件往往是社會的熱點和受眾的注意點,作為事件主要傳播者的媒體,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事件,久而久之該媒體將成為受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其對媒體品牌的粘性也將增加,這對于媒體自身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筆者認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不是簡單地對于一些新聞事件的報道,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輿情走勢,提出積極有效的咨詢和建議。社會輿情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形成和作用機制往往十分復雜,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也是深層次的。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深入社會第一線,了解群眾對各項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反饋意見,掌握當前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密切關注“大局、大事、大勢”,準確、客觀、全面地反映輿情動態,分析社會輿情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3]。對于一些重大事件和突發性事件能夠第一時間報道,讓民眾能夠及時了解事實真相,避免一些非正式渠道傳播帶來的信息失真情況,確保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通過深度分析,一方面可以幫助民眾了解和分析事實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獲得民眾的支持和積極地建議。另一方面,可以對國家管理者進行輿論監督,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民眾。同時,可以為國家管理者提供基礎的信息和資料,為其相關政策的出臺提出積極有效的建議。
[1]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塞弗林,等.傳播學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3]鄭保衛.試論我們新聞輿論監督的制度建設與規范管理[J].新聞記者2005(10).
李靜云(1968-),女,陜西寶雞人,本科,新聞序列中級,為寶雞電視臺《金融聚焦》《保險視界》欄目責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