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藝
“合理想象”與電視新聞真實性的關系
曲 藝
(作者單位:海陽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不是藝術創作,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時要以事實為報道依據,不能通過“合理想象”“情景重現”代表新聞真實。
合理想象;新聞真實;情景模擬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事實與新聞的關系是先有事實再有新聞。不論在什么時代,不論什么類型的新聞,不論是采訪還是編輯、評論,真實性是新聞存在的價值和規則,如果沒有堅持這個前提,那新聞就會成為地基不牢的大廈,這樣的新聞“建筑物”遲早會坍塌。“合理想象”是根據某種事實去想象、推測,并將其作為事實予以報道。這不符合新聞必須完全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的原則。新聞界對“合理想象”是持完全否定態度的。為此,我們新聞記者要以事實為根據,客觀報道新聞事件,反對“合理想象”。然而,近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民生新聞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的今天,電視記者頻頻對事件進行合理想象。最典型的是運用“情景模擬”鏡頭。例如,一場交通事故偵察后,電視記者通過犯罪嫌疑人或交通警察的口述,人為地再現案件中撞人后逃逸的細節;拘留案犯后,電視記者人為地“再現”賭徒慌忙丟掉賭具、藏匿賭資的情景;盜竊案件破獲后,電視記者人為地“再現”犯罪嫌疑人密謀犯罪的過程……
這些事后對情節的演繹都是為了敘事的需要。對已經發生的事件過程采用的“再現”手法。出發點大多為了新聞的可視性和節目的表現力。為了彌補事件中起關鍵作用的斷層,而靠“合理想象”做出的這類情景模擬,如果出現在情感故事、法制專題類節目,尚可寬容對待,但如果出現在新聞報道中那就觸碰到新聞真實這個底線。因為任何“合理想象”出的場景,即便演繹得再合理再逼真也不是事實的本真,虛構這樣的鏡頭也就失去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靶侣勈切陆l生的客觀事實通過新聞媒介的反映。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事實在先,新聞在后。”特別是一些突發性新聞,由于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發生,很難在發生時捕捉到關鍵性瞬間的影像資料,電視的畫面敘事相對困難,使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影像顯得彌足珍貴。
電視新聞與其他媒體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有聲有色、聲畫并茂。近年來,隨著很多新興媒體涌現,用稿量大大增加,一些假新聞也伴隨利益驅使應運而生,在每年的十大假新聞評選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90%以上都是平面新聞。一方面,反映出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的較高的道德素養和新聞專業教育培訓比較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電視新聞聲畫同步的要求使電視新聞很難造假,進而更具有真實性。這是電視新聞的優勢,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應該盡量為觀眾提供真實、鮮活、富有說明力的電視節目,如果摒棄了這個原則,那無異于平面媒體的假新聞或者擺拍出的圖片新聞。
“合理想象”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嚴格對采訪過程掌握更充分,避免遺漏過多事實,力求準確,必須遵守三條原則。
首先是現場原則。從新聞源頭到新聞接受者的傳播過程中,每個加工環節包括其他媒體的報道,都會造成對消息準確性的損傷。只有從新聞的源頭采訪得來的新聞素材受到的損害最小,也就最準確可靠,反之就容易失真。盡量接近新聞的源頭,堅持做實地采訪、不到事發現場不寫新聞,是保證新聞真實的最可靠的方法[1]。不能只是通過電話采訪、郵件采訪就草草寫出新聞。新聞同期聲有利于表現電視新聞的真實性。電視新聞運用同期聲,不僅可以展現電視媒體的強大優勢,這種的新聞報道還能在受眾中產生真實感。那種靠合理想象出來的情景模擬鏡頭,人為地制造的“真實”,一旦被電視觀眾敏銳的目光看出破綻,便會疑竇頓生,不僅圖像的真實性受到懷疑,而且新聞的真實性也會受到質疑。當一則報道被受眾定性為虛假新聞時,就會給電視新聞機構的聲譽造成極惡劣影響,使之失信于民,更嚴重的后果是人民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與支持。
其次是采訪作風扎實原則。在采訪時,一定要做到全面、準確和認真,不能粗心大意,心浮氣躁。對新聞事實要采訪到位,細節把握準確,尤其是數據、人名、身份等要特別注意。對于已有的新聞,不能只滿足于對其表面現象的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新聞本質,只有這樣才能呈現最真實的新聞報道。
最后是平衡原則。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中對平衡報道做出界定“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正的一方說話的機會”[2]在采寫設計雙方爭議的新聞時,記者要避免傾向性和偏見,不能只對一方偏聽偏信,而是要采訪到雙方當事人,給予他們同等的表達看法的機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采訪到第三方,以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平衡性。
[1]胡艷萍.防止新聞失實 打造媒體公信力[J].青年記者,2010(20).
[2]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M].展江主,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