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宇
生態與傳播結合的一種范式
——生態紀錄片在中國
史哲宇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近年來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日益受到重視,作為紀錄片中的一個重要類別,生態紀錄片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文從生態紀錄片概念的厘定、生態紀錄片的發展階段和生態紀錄片近年來呈現出的特征等方面對我國生態紀錄片的整體發展態勢進行了研究。
生態;環保;紀錄片;傳播
生態紀錄片是指運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以生態題材作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一種紀錄片類型。作為紀錄片中的一個重要門類,生態紀錄片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1955年,一檔名為《視野》的電視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就是由BBC攝制的關于動物昆蟲的紀錄片節目。”[1]截至目前,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美國探索頻道、英國BBC公司、日本NHK公司及美國迪斯尼自然頻道為代表的國際知名紀錄片頻道在生態紀錄片的制作和傳播方面具有壟斷性的優勢。近年來歐美國家制作的《難以忽視的真相》《海洋》《地球2100》《地球脈動》等均產生了轟動性的傳播效果。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以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和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為龍頭也開始了生態紀錄片的創作,但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流于科普教育和意識形態宣傳,產生的社會影響相對有限。我國真正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并使生態紀錄片為廣大觀眾所接受、喜愛則源于1981年12 月31日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的開播。盡管《動物世界》播出的紀錄片主要是從國外電視機構購買的,但正是由于其將生態紀錄片的概念引入國內,才導致后來相關題材的濫觴。如中央電視臺著名紀錄片導演孫曾田20世紀80年代在《動物世界》欄目擔任編導,其后來拍攝的獲得國際大獎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們的神鹿》在一定程度上均得益于這段工作經歷。
從新中國成立后到目前,中國生態題材紀錄片在創作視角的選擇上在不同時期展現了不同的特點,其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也幾次發生變化,以此為依據,大體上可以將中國生態題材紀錄片的發展劃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
1.1俯視生態的紀錄片創作視角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始終處于工業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自然環境成為社會發展中的資源寶庫和動力來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對生態索取過度而對其保護意識嚴重不足。“對四個現代化、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狂熱追求,使‘人類中心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現代性’,這樣的生態理念反映到紀錄片創作中,主要表現為‘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創作理念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力量。”[2]這一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英雄戰勝北大荒》《大慶在闊步前進》等。
1.2仰視自然的紀錄片創作視角
改革開放之后直到2000年前后,中國影視制作機構開始逐步與國外的同行接觸,紀錄片創作重新得到了重視。特別是1981年《動物世界》和1983年《話說長江》的播出,其對中國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觀眾養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國家從宏觀政策上提出“三北防護林”建設,退田還湖、退耕還林等生態保護措施以及生態、環境、環保等概念開始在國內的普及,這些也反映到生態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上來。這個階段的生態紀錄片創作主要以展現祖國的壯美河山、歌頌偉大變革時代的生態建設為主要表現對象如《話說長江》《麗江神韻》等。
1.3平視自然與生態的紀錄片創作視角
20世紀90年代之后,生態美學被引入我國。2000年彭輝導演的紀錄片《平衡》以平實的視點展現了西部野牦牛隊、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及可可西里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這部作品被認為是“進入2000年第一部真正觸動人心的中國生態電影”。[3]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并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放在同樣的高度作為并列的文明形式來進行闡述。由此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對生態紀錄片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此后一大批優秀的生態題材紀錄片紛紛涌現,特別是出現了一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大型系列作品,如《三江源》《環球同此涼熱》《森林之歌》等。
進入21世紀后,我國主流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生態議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紀錄片的發展也在近年來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處于這兩個領域的結合部的生態紀錄片,在這樣大的社會語境背景下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近年生態紀錄片的系統梳理,顯示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2.1產量增加、質量提高、題材擴展
近年來,紀錄片行業整體獲得了較好的發展,特別是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等衛視紀錄頻道的出現,使國內的紀錄片獲得了更多的播出平臺,其自然對紀錄片的產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紀錄片中占有重要比重的自然生態類紀錄片其總產量也隨之大幅增加,近年來出現了《美麗的克什克騰》《綠染三北》《自然守望者》《神往之地:神龍架》《中國國家森林公園》《六盤天歌》《問水:三江源》《長白山》等一大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以現代生態視野為立足點,以生態中心主義和自然價值觀為視角,強調人類利益與自然利益的和諧統一。其所涉及的題材領域也大為擴展:“土地荒漠化、水資源保護、中國氣候危機、捍衛動物生存權、工業污染危害、突出民眾環保意識、展現森林綠色生態、反映環保成果等題材均有涉及”。[4]
2.2產生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
生態紀錄片不是純粹的藝術作品,其創作初衷往往是為了對民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產生良性作用。在這方面,近年來的生態類紀錄片在喚起民眾對相關領域給予關注,促使民眾切實參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央視網的同期調查中,34.57%的觀眾認為《森林之歌》最大的價值是用親切動人的方式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5]這些生態紀錄片作品也同樣得到了官方及學界的廣泛認可和稱道,這也使其自身進入了一個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在這個層面來說,近年來我國生態紀錄片確實通過藝術作品在帶動社會更多人來思考和改變生態環保現狀這一層面做出了自己的積極貢獻。
2.3擁有了良好的創作環境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方針;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這些重要的國際國內會議的召開,環保、生態共識的提出,對生態紀錄片的創作產生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我國各級政府機構開始意識到,利用紀錄片這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大眾藝術形式來宣傳、推廣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級政府部門開始與媒體合作拍攝生態紀錄片。僅在中央層面,國家林業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了《森林之歌》《大漠長河》,國家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了《環球同此涼熱》。在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各級政府的積極參與下,生態紀錄片的創作可以積極利用多方資源優勢,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2.4創作手法日益成熟、豐富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紀錄片創作的手法日益豐富,在創作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創作理念,很多新的創作手法開始被紀錄片創作群體普遍使用。作為紀錄片中的一個重要類別,生態紀錄片受此影響,其創作手法也日益多樣化。縱觀近年來在大眾媒體傳播的生態紀錄片,其視聽表現技巧與國內高水平紀錄片、甚至國外優秀紀錄片相比也絲毫不顯得遜色:故事化的表現手法、電影化的快速剪輯、兩極鏡頭的廣泛使用、奇觀化視點的拍攝、多線索交叉的時空關系、歷史資料的廣泛利用、真人扮演、場景再現、模擬拍攝的使用使生態紀錄片在視聽觀感上越來越大片化、越來越具有沖擊力。與此同時,如《同飲一江水》《美麗中國》等越來越多的生態紀錄片開始采取中外聯合拍攝的方式進行運作。中外聯合拍攝使這些紀錄片更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傳播能力,也使中外電視機構能夠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其有利于我國生態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
2.5迎來了新的傳播環境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壟斷性地位被日益消解,傳播模式和傳播渠道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的特性,應對新的傳播環境和傳播需要,生態題材紀錄片也在進行積極探索。“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青年導演計劃的創始人喬喬,其個人投資800余萬元,拍攝2 000余小時素材,最后剪輯出的僅有12分鐘的微紀錄片《消失的家園》在網絡傳播后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其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就獲得了數百萬次的點擊。新媒體為個人提供了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也為傳統媒體拓寬了生態紀錄片的傳播視域,把握住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利用其為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服務也將有利于生態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雖然生態紀錄片近年來在我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生態紀錄片與國外同類型的紀錄片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我國生態紀錄片創作的大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生態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選題視角、運營手段及營銷宣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利用紀錄片這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大眾傳播形式來進行生態、環保意識的宣傳和普及,其對中國的生態、環保領域和紀錄片創作領域都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能夠在全社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紀錄片的發展、繁榮也將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立和生態正義的實現。
[1]寇燕.當代中國環境類紀錄片對公共領域構建的影響[D].重慶:重慶大學,2012.
[2]郭小平.生態紀錄片的“綠色鏡像”[J].社會觀察,2010(5).
[3]李楨.綠色之路——中國生態電影三十年[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寇燕.當代中國環境類紀錄片對公共領域構建的影響[D].重慶:重慶大學,2012.
[5]王瑄.對生態紀錄片《森林之歌》的思考——從《容顏》看國產生態紀錄片的藝術審美與生態意識[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