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釗
電視新聞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創新與規范
馬 釗
(作者單位:天津廣播電視臺)
在民生新聞節目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節目開始“說新聞”、講故事,甚至出現了不少方言類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表現相比以往更加的輕松、隨性,但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一些節目主持人一味追求節目主持的求新、求異,而忽略了語言本身的規范性。對此,本文將結合全國各地電視臺相關新聞節目展開探討。
新聞主持人;語言表達;創新;規范
電視新聞播音的基本特點是語句發音自然、連貫。主持人的語言包括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電視不同于廣播,觀眾在聽到播音員發音的同時,還看到了他們的動作、表情,尤其是口形動作,具有發音提示作用,這樣就減少了聲音負擔,不必像廣播那樣用力。語句應當連貫、自然,不必過分追求發音上的清晰,而要重視視覺與聽覺的整體融合帶給觀眾的整體感受。
2.1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工作中忽視播音的基本功和規范性
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眾的傳聲筒,每一位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長期不斷地對播音這門藝術學科進行實踐探索。如果基本功不夠扎實,形成一種非自愿狀態下的腔調,直接帶來的就是消息傳播質量的大打折扣。消息類播音形成風格自然會產生美感,觀眾在接收信息時也很輕松和完整,但不規范的表達,會影響觀眾對信息的接收。
除此之外,播音員主持人還肩負推廣普通話的社會責任,人民群眾信任電視臺的播音員,會認為從播音員口中說出的每個字詞都是標準音,主持人語言的不規范勢必會誤導受眾。
2.2本末倒置,盲目跟風“說新聞”
由于表達方式的親切自然,“說新聞”的風格一出現便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追捧。但實際上在“講新聞”“說新聞”的節目中存在的問題和爭議也最多。
必須首先明確一點,形式永遠為內容服務。“說”是一個什么概念,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說”,目前在業界存在很多爭議。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編導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說話”,不要用“播音腔”。當然,這是對某些播音員語言過于模式化、套路化現象的反撥,問題是出在語言傳播者自己身上,不過解決方案卻沒有切中要害,仍然在外圍做文章。說新聞不等于啰嗦、拖沓,濫用語氣詞,手勢頻繁,表情夸張;部分節目中“說書”式的主持風格更是對“說新聞”的嚴重誤讀。主持人過度的形式化包裝已經對節目信息傳播產生了負面影響。
其實無論是“播”還是“說”,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把新聞和信息傳播出去,只是需要一個更好的傳播方式。因此無論“播”還是“說”,其實都是把播音員主持人已知的新聞事件變成“我要說的話”傳播出去。
另外,各地的“說新聞”節目存在簡單模仿的問題。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開播后,在觀眾中反響強烈,引來仿效無數,蘭州電視臺《蘭州零距離》、溫州電視臺《溫州零距離》、湖南益陽電視臺《新聞零距離》等各種“零距離”相繼亮相熒屏。然而,一些電視臺推出的相關節目僅僅是簡單模仿,個別播音員主持人在語言上視規范如禁錮,從聲音到表達方式、說話腔調、習慣及語氣上進行全方位的模仿,但是別人的“個性”終究不是自己的,東施效顰的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失去觀眾。
3.1語言風格的形成要以規范為基礎播音主持作為新聞信息傳播中的重要環節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主要是借助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創作、使用,語言表達的“規范”和主持風格的個性化并不是一對矛盾。即便是嚴肅端莊的新聞播音,體現在不同的播音員身上,也并非是“千人一面”,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音員康輝,聲音渾厚、發音清晰、節奏明快、語流順暢,與《新聞聯播》的節目定位非常契合。中央電視臺海霞的播報,鏡頭前狀態熱情積極,有“精神氣”又松弛自然,富有交流感,表現出對觀眾的尊重和服務的熱忱,這樣的副語言已經讓觀眾眼前一亮。同時,她的語言流暢、重點鮮明、基調有變化、又不“跳”不突兀,很好地傳遞了信息內容,播報中體現出來的時代特色和現代感非常鮮明。這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格,但二者都是以語言表達的“規范”為基礎。
3.2一切從內容出發,內容決定形式
嚴格來講,所謂的“講新聞”應該不算是一種主持的類型,它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傳播規律來看,受眾心底永遠更喜歡輕松自然的傳播方式。在一部分觀眾對過度的“說新聞”產生觀賞和審美疲勞后,所謂的“講”新聞應運而生,使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播”與“說”之間能夠根據需要進退自如。中央臺新聞頻道的《24小時》可以被視為此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一些不適合“說”的新聞可以以較為平和的方式播講出來,不失消息的嚴肅性和客觀性,也不失語言表達的平民化,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其實,類似的節目在全國各地電視臺早已遍地開花,比如:天津新聞頻道《都市報道60分》、河北衛視《午間視野》等。一切從內容出發,根據新聞內容選擇是“播”是“說”還是“講”。在具體實踐中,同一檔節目中可能因為新聞題材、內容的不同需要主持人在語言表達上不斷變換、各有側重,需要靈活掌握。
3.3“說新聞”和“講新聞”同樣需要規范
毋庸置疑,說新聞的出現對新聞節目創新絕對是一件好事,是對播音員語言過于模式化現象的反撥。而“講新聞”又可以看作是對“說新聞”的改進和調整。這種主持風格給了主持人更大的空間,但同時更需要“規范意識”,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把握。
首先,語言的規范帶來語言的美感。啰嗦和隨意不等于“說”,很多主持人僅僅是習慣性的或刻意的在內容中加上“嗯、啊、啦、吧”等語氣詞,簡單地認為這就是在說新聞了,比如:一條新聞口播內容“春節過后,冷空氣襲擊我國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這些地方遭遇了持續的雨雪天氣,而我國云南等地旱地加劇。”有的主持人就這樣處理:“這春節過后啊,冷空氣是襲擊了我國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這些地方呀,是遭遇了持續的雨雪天氣,而在我國云南等地,這些地方的旱情是越來越加劇了。”看似語言是生活化了,可這繁復的語氣詞和不規范的用法,使原本一條好好的新聞,50個字就說得清清楚楚且很準確了,播出中卻用了69個字,信息量相同但表達繁瑣。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表達失去了本條新聞應具有的嚴肅、緊急和客觀性,且有畫蛇添足之嫌。
其次,民生新聞節目語言的規范還表現在評論的規范上,評論最基本的規范是基于事實和整體的客觀思考。有的主持人在不顧事實擅作結論,說到“消費投訴”就給商家戴上“假冒偽劣、黑心商家”大帽子;說到“學生與學校糾紛”就大談“亂收費、學校管理不善”;說到“夫妻吵架”干脆就直接充當事件的“調擺”者等。這些不規范的表達,看似關注民生,實際給受眾造成誤導,對于社會所進行的描述缺少整體式的觀照,在一些報道中以個人感情對新聞事實進行取舍,民生新聞似乎成為了純粹的情緒宣泄口,而最終將導致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受到懷疑。
因此,從新聞傳播和語言傳播的角度,從上述方面對“說新聞”和“講新聞”加以規范,是非常必要的。
電視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風格的美,很大一部分源于語言(包含副語言)的美,而美必須從規范中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節目需要、受眾需求的變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也在不斷地創新,但一定要在創新中堅守規范。“美”需要“規范”,“規范”讓“美”更動人。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陳曉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風格多樣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曾志.淺談播音風格和美[J].中國有線電視,1998(6).
[4]曾致,陳小敏.電視新聞中“民生”誤讀之解析[J].聲屏世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