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純琳
全媒體環境下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瓶頸與出路
徐純琳
(作者單位:河源廣播電視臺)
“全媒體”指媒體機構及運營商綜合運用聲音、影像、文字、動畫及光線等各種多種媒體表現形式,融合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與網站等各種不同傳播手段,針對廣大受眾的不同“口味”,提供各種個性化的服務,選擇最適合的媒體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從而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本文主要結合全媒體的特點、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瓶頸,探索全媒體環境下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突圍策略,以供參考。
全媒體;地市級電視臺;瓶頸;出路
1.1接收終端多樣化融合
全媒體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的渠道就是對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有效終端進行有效地融合。對于媒介而言,其終端完成了市場銷售中產品從經銷者到消費者的這一市場銷售的最后環節,它承載了傳播的內容。全媒體環境下,渠道、內容和終端共同影響著媒介的傳播效果,但終端影響力愈來愈大,它可以決定著傳播的效果。科技改變生活,也豐富了媒體的存在形態。隨著新的媒體不斷衍生,媒介終端由單一走向了各種新、舊媒體的多元融合,例如電子報紙、車載電視、數字電視等相繼出現。
1.2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傳統媒體受到了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持久發展潛力的新興媒體的強烈沖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可謂是“全媒體時代”的一次重新洗牌,雙方可以取長補短,媒體中的壟斷角色逐漸消失,實現合作與共贏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網絡電視臺、愛奇藝、優酷網、樂視網、暴風影音及土豆網等視頻網站的出現消除了電視的不可保存性、不可移動性等弊端,無形中也延伸了電視收視的范圍。
2.1地市級電 視臺新聞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夠
地市級電視臺新聞 節目受到當地政府的干預較多,在報道內容的制定和編排上,受到了一些限制。政府動態要聞報道占比較大,百姓關心的民本民生問題占比較小。久而久之,觀眾在掌握眾多電視節目頻道的選擇權時,就會減少對地市級電視臺的關注。隨著收視率的持續低迷,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社會影響力持續減小,使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陷入普遍的發展困境。
2.2廣告資源被擠占,經濟壓力導致惡性循環
新媒體崛起后,電視臺和網絡逐漸形成分離機制。隨著近幾年視聽節目網站中視頻行業的高速發展,其媒體價值也得到了逐步認可,廣告數量穩步增加。地市級電視臺不但失去了網絡運營的收入,其廣告資源也被掠奪得十分明顯,廣告收入大大減少,而物價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使地方電視臺的支出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債臺高筑的現象。單一的廣告結構無疑會在作為支撐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唯一收入來源的廣告收入上“雪上加霜”,巨大資金壓力下,地方電視臺被迫進行“斷腕式”經營。一些地市級電視臺不惜犧牲其作為主流媒體在當地的社會公信力作為代價,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深淵。
3.1主動與新媒體融合,各取所長
地市級電視臺要重新審視新媒體時效性強、互動性強和信息海量的優勢,找到自身與網絡媒體、手機、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結合點,發揮各自的特長,爭取最大的合作空間。與新媒體的融合,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更要注重傳播價值觀的更新及傳播語態的轉換。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媒體從業者需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加強全媒體時代整合傳播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等內容簡單融合,更應該是傳播思想和理念上的更新換代。
3.2掌握本土優勢
地市級電視臺從文化、歷史、經濟與風俗等方面來講都具備了地域優勢,可以自行創辦網站,將新媒體遺漏下的事件變成可看、可觸的新聞,引起大家的共鳴。地市級電視臺應該透過新媒體創造出電視臺自己的品牌,未來地市級電視臺更多應該充當本土視頻內容專業供應商的角色。
3.3用新聞立臺
對于電視臺來講,新聞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地市級電視臺更加應該用新聞立臺,這樣才能提高其品牌力度,拓展廣告領域、經濟領域,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來支持地市級電視臺的發展。
3.4地市臺節目改版策略
在充分收集收視數據和影響力評估的基礎上,對臺內現有欄目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并形成文字報告。在報告的基礎上,按照欄目節目分類提出改革,不是換個 “新瓶裝老酒”,而是節目風格理念的重新梳理與轉化,形成本土化、特色化、個性化的全新地市級電視臺節目體系。
地市級電視臺是全國范圍內數量最多,遍及最廣的主流媒體,是基層黨委、政府與當地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全市范圍內承擔輿論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地市級電視臺的工作者要認清全媒體環境下發展的特點,立足本土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利用好貼近百姓生活的優勢,改版和豐富新聞內容,突破地市級電視臺的發展瓶頸,走出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
[1]陳正榮.中國城市電視臺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