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立
以微電影實踐教學促進編導專業學生能力培養
孫 立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注重實踐性和業務性,教學方法和目標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的比重,不斷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微電影”實踐教學為突破口,從確定實踐教學思路、建立實踐教學平臺,組建創作孵化基地和指導學生實踐團隊四個方面,嘗試探索適應性的實踐教學路線。
廣播電視編導;微電影;實踐教學;能力培養
廣播電視傳媒產業的繁榮是黨和政府對文化宣傳工作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政策扶持和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播電視編導是媒介生態中信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編導專業教育主要為傳媒產業輸送內容生產的基礎技術人員和頂層設計的戰略人員。近年來,互聯網思維下的傳播革命使媒介生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已經成為各行業發展和戰略制訂的基礎思維,新的媒介平臺和傳播終端的快速涌現催生了新的媒介環境。大量的社會需求缺口,進一步刺激國內高校增設廣播電視編導與相應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專業,教學建設如何對接社會需求,向社會各個傳媒機構和平臺輸送更加“對口”的人才,是各個專業教學者一直探索的重大課題。
專業特色和社會需求決定了編導專業學生教育中實踐教學是重要教學思路,傳統的2+2教育模式把專業理論和實踐并重,其出發點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層次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適當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也是在編導專業教學實際發展中,局限于大部分高校面臨專業實踐教師資源不足、層次不高,教學設備資源投入不足,學科建設思路混雜、層次不清等一系列現實的“無奈”,造成了編導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的比重遠沒有達到教學要求,實踐能力培養滯后,學生專業基礎素質不過關,就業壓力增大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更好地踐行“實踐教學”的核心思路,讓學生盡快的對接社會需求的要求標準,就要集中有限的教學資源,實現“邊學邊做”,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實踐的熱情和能力,完成“實踐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思路從最顯層的意義上理解存在于“編”“導”二字,長期的教學從業者對此做出了實踐教學層面的解釋:“編,側重于前期工作,主要指廣播電視節目創意策劃與劇本編寫等,需要一定的寫作與編輯能力;導,屬于廣播電視創作中中期和后期工作,包括廣播電視節目導演(導播)、拍攝、制作等,需要一定的影像藝術素養。”其歸根結底是要完成前期電視創意策劃工作和中后期電視制作工作。
微電影創作是編導專業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創作過程囊括了選題策劃、文學劇本寫作、電視攝像、電視錄音、電視燈光、電視音樂、后期剪輯與制作、包裝與發行、導演等各項綜合實踐能力,融合了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和基礎實踐綜合能力培養的雙重任務。對在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的困境中,以“微電影”教學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思路也成為了很多高校在教學實際中,攻克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弱”、“藝術素養不高”、“導演綜合素養不足”等實踐核心問題的突破口和有效方法。
以“微電影”實踐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思路需要更加系統和成型,不僅在課堂內的教學中凸顯,也要在課堂外配合學生自主創作,才能從內到外更好的促進編導專業學生能力培養。
2.1確定精品實踐的教學思路
以“微電影”為核心的教學思路:一方面是要明確的樹立“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打破2+2模式中,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割裂開設,核心實踐課程和環節要等到大二下或者大三才開始,盡早的凸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增加教學中的實踐比重,從大二學年(甚至大一下學年)就開設基礎專業實踐課程,在動手實踐中融合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另一方面,創作以“精品實踐”為導向。在達到了基礎技術標準之后,學生創作作品以“質量”為導向,不再要求學生創作數量。每學期完成一部精品創作,增加指導老師指導分量和修改打磨的比重。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大賽事,獎勵優秀實踐成果,刺激學生創作熱情。
2.2建立多渠道的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應該作為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可以或得更廣闊的創作視野和創作靈感;走進社會,可以使學生創作作品更多的關注社會現實,提升作品的創作價值,更容易的獲得社會認同感和對接社會需求。
如何才能在正常教學過程中勾連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考驗每個教學從業者。首先,從教學設計中應該明確設立帶有梯度性的實習教學,循序漸進的開展小、中、大三級專業實習。①小實習,在學生學習了基礎專業理論和初步實踐后,低年級同學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專業調研和實踐。把理論學習和行業發展同步進行,幫助低年級同學盡快適應專業入門學習。②中期實習,在學生做好課程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有一定實踐能力之后,利用暑期比較長的時間,開展集中實踐教學。讓學生開始以專業的身份參與行業業務,進一步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尋找課堂與實際業務的鴻溝,彌補行業視野,為下階段的實踐教學打下基礎。③畢業實習,把理論知識和最終就業實踐直接聯系,為走向工作崗位作最后的無縫鏈接。
其次,學院應該建立固定的影視實踐教學寫生基地、打造媒體實訓平臺、形成穩定的外出實踐教學周等多渠道的實踐教學創作平臺和機會,促進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的進度和層次。
2.3對接業界平臺,組建學生創作孵化基地
編導專業的業務能力是考驗學生專業素養的基本標準。明確社會需求和業務標準,能夠產生就業“焦慮”意識,刺激學生自主思考和創作,讓學生在校園中能夠放眼社會需求,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實踐創作方向。打造產、學互通平臺,組建學生微電影創作孵化基地,形成學院與廣播電視媒體、業界傳媒公司的良好合作。以業務為導向,讓創作學習和社會需求實現“盡可能無縫”,對解決“單位招不到人,學生找不到工作”的老大難問題將會產生極大的幫助。
組建學生創作孵化基地,可以吸引合作媒體平臺和傳媒公司的入住,實現企業和優秀學生團隊的項目對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創作初期資金、設備等難題,用實際業務刺激學生創作動力。這不僅讓學生影視創作的采、編、播、寫、發等基礎技術能力得到專業業務標準的打磨和錘煉,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業務項目完整產業鏈的運作方式,提升業務綜合能力的培養。
2.4刺激多維度學生實踐團體,培養良性競爭氛圍
良好的學習氣氛是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手段。編導專業的學習不僅需要課堂聽講,更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堂外的創作訓練。指派專業老師以工作量的形式,指導以影視創作為核心的專業學習社團、學生工作室等,帶領學生團隊進行課堂外的實踐學習和集體創作,能夠實現老師和學生問題的面對面及時解決與指導,刺激出現多維度的學生實踐團體,有力的推動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形成優秀的學生創作團隊,互相學習,創作精品作品;再者,可以促進師生、新老學生經驗交流,形成良好的內部競爭氣氛,促進學生自主創作的積極性。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能力培養需要“知識廣、素養高、基礎厚、技能強”,面對種種實際教學的困境,以“實踐教學”為核心,以“微電影”實踐創作為突破口,不失是一個現實教學的良好探索。但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業務能力的編導學生是個長期探索的課題,需要關照具體的教學單位的現實發展,也需要緊隨信息時代的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適應性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更需要在加強專業教師的引進,教學設備的補充和實驗室管理等常規性性問題上繼續前行。
孫立,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教研室,助教。
[1]孟改正.地方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3(10).
項目來源:本文為寶雞文理學院第11批教改項目“以微電影創作促進傳媒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GYB1501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