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越 徐 敏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廣播電視臺)
?
怎樣做出接地氣、平民化的電視新聞
王麗越 徐 敏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接地氣”“平民化”的電視新聞報道主要是以普通百姓為視角,讓普通百姓參與到其中。現如今,電視新聞報道接地氣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報道視角的平民化、報道語言平民化,報道者與參與者平民化及電視新聞寫作流程的平民化等。文章結合筆者的經驗,就如何制造接地氣、平民化的電視新聞進行分析,并對制作流程進行探究。
關鍵詞:接地氣;平民化;表現形式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中,觀眾只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而現如今的受眾已經轉變了受眾身份。積極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可以說,這是現如今電視新聞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電視臺在展開新聞采編工作時,需要從素材角度出發,需要貼近民心、解決民意,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給獲得民眾的信任,提高收視效率,促進電視媒體事業的大發展。
電視新聞報道中平民化的視角主要以采用平民的角度來進行處理,將新聞報道的事實、新聞報道的人物、平民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電視新聞結構中應當走進觀眾,報道就應當貼近受眾,對社會進行深刻了解,在了解社會,關心百姓的基礎上,對他們的生活、工作進行關系。對于普通的民眾而言,他們的生活平淡無奇、淡寡無味,但這些平淡生活中孕育了無限的新聞可能。具體來說,會議新聞中,過分對會議的議程及內容進行報道,市民可能不關,如果選擇會議中民眾關心的治安、教育、生活及住房等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就會在極大程度上吸引百姓的主義,其報道效果自然會好。
新聞報道的平民化還體現在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大人物和大事件進行處理,將國家大事用一種平民視角去解讀,這也有利于民眾接受。平民化視角的定位原則中,首先提高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使得政府能夠真正做到為民眾服務,溝通民眾與政府;其次,需要站在人文、宏觀的角度上,關注百姓生活,避免從低級趣味入手分析。
隨著互聯網絡媒體的興起下傳統電視媒體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電視不再成為獲取新聞信息的首要渠道,人們借助互聯網不僅能夠更加及時、更加方便地獲取信息,還可以自主選擇獲取信息的種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對如何提高新聞的采編質量,貼近民心、貼近觀眾,有效地深化新聞的內涵,成為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最重要問題。現如今,電視作為傳播媒介,其主要工作目標就是搜集整理信息素材,并及時地傳遞給受眾,引導輿論的方向,電視信息帶有一定的思想性,可以影響到人們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 。電視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性和時效性,以社會輿論為主要導向,所以說新聞內容是否“有料”、是否即時,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其關注的程度。所以,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電視要格外重視采編工作,并要堅持推行“平民化”發展理念。
電視新聞記者走進基層有助于加強與職工群眾之間的感情,了解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況,編寫的新聞也能夠更加接地氣,為群眾所贊賞,為廣大受眾所認同。新聞記者在走進基層的過程,要與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融為一體,以服務人民為根本目的,深入一線采訪工作,爭取獲得最真實、最新鮮的新聞素材。新聞編寫要力求在真實的基礎上開闊思路,使新聞報道工作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在新聞編寫過程中,要不斷的運用逆向思維、立體思維、求異思維和整體思維,創新寫作手法,將陳舊冗繁的新聞報道面貌變得煥然一新。對收集的新聞素材要認真思考,仔細的斟酌,從平民化的角度出發,找到編寫新聞的最佳主題、最佳角度和最佳布局。
報道語言平民化就是將抽象的、模式化的報道語言轉化為具體的、平實的語言,不賣弄辭藻、不嘩眾取寵的接地氣的語言,采用平民化的語言能夠讓觀眾更易于接受,讓觀眾能夠更好地參與其中。首先,利用平民化的語言需要通俗易懂,由于新聞電視畫面形象的再形象,語言與新聞報紙相比而言,需要體現出通俗、質樸、易懂。當然,做到新聞語言的通俗易懂,需要讓新聞工作者走進百姓中間,虛心學習群眾的語言,克服新聞語言的官腔化。其次,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民眾通常希望從生活中得到調劑,并且對角色進行認同和肯定。新聞主持人需要在適當的環境和場合中,采用本地方言對地方新聞進行播報,可以說,這一輕松愉悅的方言新聞傳播能夠讓觀眾耳目一新,其中不少地方電視的民生頻道經常采用方言進行新聞播報。用方言說新聞貼近老百姓,貼近他們的情感,貼近他們的生活情趣,拉近了電視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就如同街坊鄰居拉家常,受眾有著天然的親切感。
“接地氣”“平民化”的新聞才真正體現到為人民服務,才能夠真正走進百姓心里,但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才能夠切實地做好接地氣的新聞,才能夠提高電視媒體新聞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葛震.對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平民化的幾點認識[J].沈陽干部學刊,2015(4).
[2] 鮑新文.對當今電視新聞報道“平民化”的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3]孫玉雙,姚燁.淺談電視新聞平民化的積極作用和不良傾向[J].江南論壇,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