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明
(作者單位:中共唐山市委黨員電化教育中心)
?
“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及相關概念探索和研究
李守明
(作者單位:中共唐山市委黨員電化教育中心)
摘 要:攝影、攝像課程是非常注重實踐性的,有些影視教材的電視畫面運動中,出現概念意義的模糊、部分屬性解釋不清楚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傳統的“運動攝影”,對“靜態鏡頭”和“動態鏡頭”進行探討,并對“運動攝像”的概念、術語等進行辨別解釋,從而使其能發揮更好的指導實踐作用。
關鍵詞: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
在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中都設置了攝影課程專業,這門專業的實踐性極為突出,所以其對理論指導實踐的要求就會很高。但是,在我國有些的攝影教材中,普遍存在著概念模糊,解釋不詳,部分專業術語的界定不清等問題。而教材實施的主要對象就是院校學生和一些初學者,如果教材中一些基礎概念模糊,會對學習者造成理論知識學習上的困擾,以及業內人士在進行交流的時候也會產生歧義。所以,文章對“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進行了詳細的辨別解析。
現在的電視畫面中有關“運動”的術語主要有三個:“運動鏡頭”“運動攝像”“電視畫面運動”。首先,從拍攝角度切入,則把電視畫面的拍攝歸為兩類“固定拍攝”和“運動拍攝”。為了不造成這兩個概念的模糊,對攝像機的工作原理進行分析得出,攝影的對象和場景只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其次,從觀眾的角度看,把電視的鏡頭分為“靜態”和“動態”兩類,這也是電視畫面構圖的基本形式,即“靜態構圖”和“動態構圖”,其出發點都是畫面給觀眾的視覺感受。“運動鏡頭”在一些教材中的使用是混亂的,例如,理論的畫面制作進行時,概念“靜止鏡頭”就可以包括拍攝主體在畫面中的運動狀態,用概念“運動鏡頭”單純指“運動攝像”取得的畫面。所以,這樣的理論術語的解釋有很大的局限性,非常容易使學習者出現概念的混淆。只有從不同的角度辨別電視畫面“運動”,才能盡量避免攝影學習者的概念誤解和混淆。
解決電視畫面“運動”概念模糊的問題,也要從多個角度切入,以拍攝的立場為原則,引用一個新的概念“固定拍攝”與傳統的“運動攝像”形成一對概念。以編輯的立場用“靜態鏡頭”和“動態鏡頭”,使觀眾了解和認識電視畫面。對傳統的概念也要進行嚴格的限定即“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為了讓攝影學習者能夠有清晰的思路和概念的辨別思維,同時更好地指導他們進行實踐攝影,也可以從電視畫面中運動呈現的方式來進行辨別,例如,讓拍攝的電視畫面獲得動感的方法以及對“電視畫面運動”概念的辨析方法。“電視畫面運動”核心并不是攝像機怎樣進行畫面的拍攝,而是要看拍攝的畫面中有沒有表現出運動的畫面特征。
3.1 搖攝
搖攝就是固定攝像機的機位,在拍攝中改變鏡頭的光軸。利用三腳架或者人體作為搖攝的中心。使人物整體保持在靜止的狀態,來進行某一身體聚焦部位的動態視覺效果,如眼球的轉動。如果想進行主體畫面的移動,要通過搖來進行跟蹤。但是,經常會因為距離過近,容易出現主體形體異常的現象。而遠距離的拍攝,如果只是機位的移動來跟蹤拍攝對象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在進行近距離拍攝的時候,應該移動機位來進行主體的跟蹤,遠距離拍攝的時候則要用搖攝的方法來進行。
3.2 移動拍攝
通過移動機位來取得畫面運動的方式稱為移動拍攝,換個說法就是在移動取景的攝像機機位的同時還進行了畫面的捕捉。通過機位的移動,使拍攝的方向發生變化,所以相對于搖攝而言,移動拍攝的自由度更高。
3.3 變焦距拍攝
變焦距的拍攝指的就是把攝像機的機位固定在某個位置,變化鏡頭的焦距,來實現觀眾感受到電視畫面的“運動”。尤其在一些不容易進行機位移動的遠距離主體拍攝,就可以改變鏡頭的焦距來進行。變焦拍攝可以打破空間上對機位的限制來進行畫面主體的空間自由的拍攝。
討論電視畫面運動時,會混淆一些關鍵的名詞概念或者概念意義模糊,直接影響了攝影初學者對攝影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影響到其在具體實踐中的操作,也會影響攝影實踐教學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對攝影專業中的術語進行仔細辨別以及對“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等概念進行更準確的分析。
參考文獻:
[1]王利劍.“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及相關概念辨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2]楊旭明.淺談電視畫面構圖和拍攝運動畫面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聲屏視野,2015(21).
作者簡介:李守明(1982-),男,河北唐山人,本科,四級攝影(像)員。研究方向:動態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攝像及相關概念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