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作者單位:天津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
?
從媒介技術的變革看電視節目的編排方式
王琳
(作者單位:天津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
摘 要:電視的發展受到了媒介技術變革的催化作用,每一次技術的發展和變革都會帶給電視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對電視節目進行合理的編排,以便豐富空間并且對空間進行有效的利用,滿足觀眾的需求,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媒介技術;變革;編排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技術也進行著變革,電視觀眾在進行節目選擇時也有了更多選擇。當前,我國的各類電視節目在進行節目編排時,開始進行著理性編排。數字電視是一種具有鮮明特點的新興媒介形態,但是其在進行節目編排時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我國的電視事業在起步時是以蘇聯的電視行業作為藍本進行參考,1958年,我國開始進行電視節目的試播,當時我國社會大眾的購買能力普遍低下,因此電視機的銷售對象主要是企業單位。在這一時期內我國的傳輸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這個發軔的階段,電視記錄是利用膠轉磁的技術進行放映拍攝,當時的膠片內容主要是通過這種膠轉磁的方式被搬到熒幕之上;還有電視熒屏錄像機方式,即對電視上播出的聲像進行實時地記錄。但是,這兩種方式和手段都無法真正保留下來播出的節目,因此這個時期的電視節目在形式上因媒介技術的影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電視節目的編排在發軔階段始終是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之下,電視節目的形式和內容都較為單一,在編排上也較為死板、單調。在電視的接受終端方面其分布較為狹小,所以電視在早期也被稱作是微縮的影劇院。
到了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各種科學技術手段也逐漸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也得到了相應改善,電視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觀看電視節目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傳輸技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生了變革,電視節目也因此更具有活力,覆蓋率也大大提升,傳輸技術為電視行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新鮮的血液,促使了電視事業的進一步擴展。在我國電視節目的發軔時期時,節目內容大多是戲劇和電影,人們也將電視當作迷你劇院。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節目進入了成長階段,尤其電視部門和電影部門被拆分開后,電視臺對電影新片的獲取機會逐漸減少,導致電視節目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電視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電視節目的編排雖然具備了最根本的架構,但是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并沒有被提上議程,節目播出的時間和內容仍然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
隨著電視技術特別是衛星傳輸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各個電視臺之間也出現了競爭,在競爭之中出現了這樣幾種節目編排:一是水平式編排,就是將特定觀眾的電視觀看習慣作為依據,在每周一個固定的時段內播出固定的電視節目,從以往的品牌集中模式轉變為品牌聯動;二是板塊式編排,就是在一段連續的時間內安排性質相似的節目,讓節目之間互相產生帶動作用,方便觀眾進行節目類型和時間的記憶,拉攏固定的觀眾群體;三是強攻式編排,就是用實力強的節目進行競爭,增加收視率,這種強硬的做法具有較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葬送一個節目,但觀眾信賴度較高的電視臺可以以此獲取更多的占有率;四是逆向式安排,就是安排一個與競爭對手風格內容都完全相反的節目進行競爭,培養自己的觀眾群體;五是吊床式編排,就是將一個需要進行宣傳的新節目安排在兩個已經獲得成功的節目中間進行,讓觀眾能夠滿懷期待的心情等待這全新的節目。
電視節目進入數字階段之后,除了整合以往的模擬電視內容,數字電視還應當拍攝一些與自身傳播方式相符的節目,數字電視能夠讓互動不只是流于形式,它能夠依靠IP網絡進行數據的上傳和接收,對觀眾的個性化訴求進行滿足,觀眾也可以親自參與電視節目,和電視臺共同完成節目。數字電視所具備的互動性可以分為3種:一是節目內容不受互動影響,觀眾只能對節目的播放時間和進度進行控制;二是互動能夠對節目劇情產生影響,觀眾能夠對劇情的發展進行決定;三是觀眾在與節目互動的同時還能夠與其他的觀眾一起進行互動。數字電視的互動在理想狀態下不僅是點播,更是參與性的體現。
我國電視在發展的歷程當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其最初的混亂現象已經得到極大改觀,傳播方和接收方經過一段的磨合期已經出現了轉機。數字電視將模擬電視的傳統作為依托,融合其所具備的技術特點,對數字化的生存空間進行拓展;同時,電視節目的編排也要對媒介技術的轉型進行適應,滿足社會大眾對電視節目的需求,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溫晨晨.論媒介技術對社會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4(1).
[2]潘祥輝.論媒介技術演化和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李剛存.媒介技術重塑新聞格局[J].青年記者,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