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
高校播音課程網絡化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李志強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當前的課程逐漸向著網絡化教學改革的大趨勢發展,而播音這個專業也緊跟高校課程發展的新趨勢,以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原則為基礎,同時借助網絡傳播優勢,進行了一場播音課程網絡化的教學改革。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也發現了借助網絡這個教學平臺的播音課程教學,似乎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與學習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播音這一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播音課程;網絡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當前,全世界各大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正在進行一次網絡化、全球化變革,所以打破傳統的機械教學勢在必行,而這也為網絡化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然而,當下很多高校的播音課程仍舊跟不上時代發展。因此,對播音課程的網絡化教學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播音作為主干課程,如果只單純地講述一些播音理論與技巧,而不涉及生動的案例,那么學生的播音能力很難提高,甚至無法引起學生興趣,起不到實質性效果。如果能夠有效借助網絡幫忙,那么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1 利用網絡化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資源共享
網上信息具有傳遞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優點。而網絡化教學卻能迅速、準確地進行新知識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播音網絡課程的真正意義在于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播音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實踐與空間的充分延伸,將一直以來的“被動學習”改為真正的“主動學習”。同時,如若實行播音網絡化教學,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集一些有關播音課程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拓寬自己的視野。另一方面,利用網絡來開發模擬播音的練習系統,學生可以將課上學習與網上練習有效結合起來,便于對學生的指導學習。
1.2 利用網絡化提高學習興趣與師生的有效溝通
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及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條件,只有將其充分運用于教學,為教學服務,才能將播音課程運用的恰到好處。例如,通過網絡這個平臺的學習與交流,使得師生之間進行實時和非實時的交流聯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的個別輔導與群員交流等多種教學,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同時網絡是一個集圖、音、像為一體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使學生通過手耳、演、眼來感受播音信息。學生對這種現代的網絡化、教學手段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整體提高了播音課程教學水平。
播音是一門生動的語言藝術。實踐證明,借助網絡這個教學平臺的播音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播音網絡化教學的改革在實踐方面也取得了相應成果。
2.1 專業特色突出
播音課程在網絡化教學過程中一度呈現出專業特色鮮明的特點,教學內容聲形并茂,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完全打破時空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專業認同感。在課堂教學方面,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不斷強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搜集資料舉一些正面例子給學生更多動力和支持,提升他們的專業認同感,使其學習態度更加積極,專業學習努力程度更高和時間投入更多。只要專業基本功過硬,在哪里都會發光發亮。
2.2 使用范圍廣泛
網絡化平臺的不斷應用,能夠方便學生的日常自主學習以及學生間的談論交流。另外,將網絡技術創新應用于播音課程,能夠有效促進播音課程網絡化的教學改革。例如,學校建立的播音視聽素材資源庫,布置兩篇文章讓學生二選一進行錄音,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兩篇都錄。兩篇文章的風格特征都不一樣,一般是舒緩和激昂搭配,讓學生做最適合自己的,錄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教師不但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網絡,在課余的時間里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利用網絡進行鍛煉,顯著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將播音網絡化課程平臺應用于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播音理論知識,同時,以媒體形式提供便捷的視聽素材、音頻資料以及高質量范本等,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播音技巧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婕婷.地方高校《播音學》課程網絡化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宜春學院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12(3).
[2]王睿.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培養模式研究[D].河南大學,2011.
[3]劉廣亮,吳樾.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長江師范學院為例[J].青春歲月,2015(21).
作者簡介:李志強(1981-),男,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教師在MOOC教學中的感性質量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2015A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