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潔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省一直高度重視創新在發展中的作用,“科技湖北”、“創新強省”等一系列戰略部署,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湖北實際。“十三五”時期,把創新發展放在湖北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從湖北發展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發,主動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推進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突出創新發展的核心地位,是湖北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趨勢明顯。不創新只能被時代拋棄。湖北要緊緊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歷史機遇,就必須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進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發展由“后發趕超”向“先發引領”加快轉變。
突出創新發展的核心地位,是湖北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從我省的省情來看,2015年,我省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GDP總量逼近3萬億。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實現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更加突出創新引領發展的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使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而為實現“率先、進位、升級、奠基”四大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創新發展的核心地位,是湖北厚植發展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湖北是科教大省,但資源優勢不等于發展優勢。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和市場化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服務創新發展的理念和方式不夠先進。“十三五”時期,湖北要在全國發展方陣中總量進位、質量升級,關鍵在于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將我省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生產力優勢。
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著力推動科技應用和創新成果產業化,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障礙,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實施。加快構建由企業牽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激勵企業創新來完善金融、稅收、財政等政策措施。
堅持以集聚創新人才為首要支撐。用好用活人才,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貫徹落實 “科技十條”、“黃金十條”、“創業十條”、“新九條”等政策,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圍繞“千人計劃”、“百人計劃”、“黃鶴英才計劃”、“3551人才計劃”、“隆中人才支持計劃”等中央、省、市級引才工程,集聚一批創新型人才隊伍。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為重要保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要按照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要求,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轉變職能為目標,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培育發展新動力。加大經濟結構性改革力度,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需求引領,擴大消費需求、有效投資和對外出口。更加注重發揮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生態民生“新三駕馬車”的作用,不斷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切實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整合。積極爭創國家科技中心,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加快創新人才強省建設。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布局、評估和監督等創新服務轉變。
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制定湖北行動規劃。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大數據戰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國智能制造高地。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建成一批百億園區和千億集群。實施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商貿物流、健康養生、創意設計、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推進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
加快構建發展新體制。堅持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打造審批效率最高、發展環境最優省份。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貫徹落實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系列政策,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加快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做大做強做活金融。
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加速集聚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持武漢開展全方位、全體系、全區域、全領域的全面創新改革,打造國家創新中心,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育成區、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示范區,把武漢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統籌推進“兩圈兩帶”協同創新發展。
全面建設創新型社會。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新引擎,打造全國創新創業高地,建設創新型社會。積極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大力培育創客文化。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設一批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等新型服務平臺。落實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政策,完善省級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