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宏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以喜馬拉雅FM為例分析網絡廣播的發展戰略
楊志宏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隨著數字及移動互聯技術的創新發展,網絡廣播電臺作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全新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途徑,但在此基礎上也對我國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文章在研究的過程中,對我國網絡廣播媒體進行了系統分析,探究了廣播媒體的發展方向及面臨的挑戰,構建了戰略性的發展目標,核心目的是通過網絡廣播發展策略的優化,促進傳統媒體的轉型,實現網絡廣播行業的綜合性發展。
網絡廣播;發展現狀;優化策略;喜馬拉雅FM
在傳統廣播媒體發展的過程中,電臺在運行中會受到特許經營、手續復雜及運營成本高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很多廣播范圍只能局限于縣級地區。很多廣播會構建直播模式,但這種直播模式受傳統廣播模式的影響,其基本內容主要采用單向的內容傳輸,在這種傳播理念下,廣播內容并不能顧及人們的興趣及互動形式,而且,一些直播內容一旦錯過收聽,也就無法再進行重播,這種現象的出現導致很多廣播領域優質聽眾的流失。隨著網絡互聯時代的到來,以往的廣播形式發生了系列轉變,通過移動場景、碎片時間及全新媒體形式的出現,網絡廣播呈現出全新性的發展及變化。
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網絡廣播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基本種類主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類是傳統廣播電臺,如山東經濟廣播以及西安FM等傳統性的電臺;第二類是網絡廣播電臺,主要是指企業或者機構所辦理的網絡視聽許可證并成立的網絡廣播電臺形式,如、iRadio網絡音樂臺;第三類是互聯網音頻電臺,主要由專業的軟件開發公司所設計的聚合性互聯音頻平臺,如“喜馬拉雅”“蜻蜓FM”等[1]。
在研究的過程中,將網絡廣播作為重點,認識到在整個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其戰略性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傳統媒體轉型環境下分析,廣播產業在運行的過程中,具有十分強烈的生命力,特別是移動終端的出現,為用戶營造了多元化、個性化的收聽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廣播媒體覆蓋范圍的擴展;第二,在資本市場方面進行分析,音頻廣播形式的出現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主要是由于移動終端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智能價值,通過其運用可以避免軟件運用僵化問題的出現,從而為傳統廣播媒體的轉型構建戰略性的發展策略[2]。
2.1網絡廣播發展中的優勢
首先,在網絡廣播媒體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云平臺的構建,可以實現廣播內容的雙重性輸出,而且,在該技術架構的環境下,喜馬拉雅FM實現了“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喜馬拉雅聲音云平臺”的構建,通過這一平臺的設計,實現了廣播內容的雙向性輸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廣播內容單向傳輸中的限制性,為廣播資源傳播途徑的優化提供了良好保證。其次,實現UGC+PGC模式的綜合性發展。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環境下,信息資源的接收不再是單一的形式,人們在信息獲取的基礎上,也逐漸成為信息資源的傳播者及制造者。因此,在很多傳統廣播媒體環境下,其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基本需求。所以,通過UGC+PGC模式的構建,逐漸實現了人人做主播的目的。最后,實現版權產業生態化的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廣告、主播、用戶的生態化廣播形式,在特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廣播的運行模式,有效推動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傳播方式的融合,同時也在此基礎上,極大地滿足了當今廣播受眾群體的基本需求[3]。
2.2網絡廣播發展的挑戰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運行及發展,網絡廣播雖然在時間、地域等問題上有了極大的突破,但是,在其發展中仍然面臨著一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在網絡廣播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內容同質化的現象。伴隨互聯網音頻平臺的設計,雖然豐富了平臺的內容,但各個平臺中的傳播內容差異較弱,而且,個別電臺還缺乏個性化的傳播內容,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就為網絡廣播的發展形成制約。其次,老年群體廣播內容收聽的限制性。通過對《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非網民的上網意愿不斷降低,其中非網民中有12%的人認為在未來可能會上網,有78%的人表示不會上網。在這種非網民轉化的過程中,難度明顯增大,也就意味著網絡廣播中的潛在用戶逐漸降低。而且,很多老年人在新媒體時代下,缺乏對網絡廣播的認知,因此,網絡廣播在發展中,怎樣保證老年人的收聽需求,提升節目的質量,也就成為網絡廣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4]。
3.1實現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性發展
伴隨網絡媒體的發展,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共存是飽受爭議的話題之一。由于人們在生活中對媒體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需求,這就意味著傳統媒體如果不實現個性發展,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因此,在傳統媒體發展中,應該通過多種資源的有效運用,進行信息傳播渠道的分析,實現與各個媒體之間的有效交流,并為我國網絡廣播的發展提供戰略性的目標。例如,喜馬拉雅FM在媒體環境創新的環境下,采用了音頻點播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的運用,使用戶在節目收聽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利用碎片化時間為自己帶來的便利性,從而實現了黃金時間段的重新定義。在喜馬拉雅FM點播平臺設計中,與直播的電臺形成一定的差異競爭,并實現了較短時間內用戶量的增加。在整個平臺活動創新的過程中,與傳統媒體進行優質內容的合作,保證了節目的亮點。與此同時,喜馬拉雅FM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引入了社交機制,使用戶在這一平臺中可以進行良好的信息溝通、資源交流。因此,在現階段傳統網絡廣播平臺設計的過程中,通過社交機制的構建,可以構建專屬性的廣播頻道,完成廣播資源與微博、微信的充分融合。例如,在2014年馬航失聯事件,東廣新聞臺提供內容,喜馬拉雅FM中提供了優質的推薦位,實現了新聞內容的優質性傳播。因此可以發現,在傳統網絡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吸取喜馬拉雅FM的創新機制,通過與自身平臺的充分融合,進行音頻內容以及受眾群體的合理定位,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從而為我國網絡廣播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5]。
3.2實現全新盈利模式理念下廣播平臺的構建
在傳統電臺發展的過程中,單一性的盈利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單一性的廣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單一性的廣告資源在電臺發展中會面臨一定挑戰。所以,在網絡時代下的電臺行業運行中,盈利模式就應該得到創新性的優化。如果在電臺企業發展中,其自身運行模式不能呈現出有效性、持續性的盈利變化,單純依靠投資支持產業的運行,是遠遠不能滿足網絡廣播發展最終目的。因此,在現階段網絡廣播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全新性盈利體系的構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內容。第一,設計創新性的廣告盈利機制。對于廣告盈利機制而言,是網絡電臺發展中戰略性的目標,因此,在其運行及發展中,應該設計出與互聯網基本需求相符合的內容,認識到收聽群眾的主體性,掌握他們的收聽習慣,針對聽眾創設廣告資源。網絡廣播應該認識到,如果在播放內容中硬插入廣告,會對聽眾的收聽興趣造成影響,所以,應該構建創新性的優化方案。例如,喜馬拉雅FM通過軟性方式為商家設計了廣告方案,通過對音頻節目的合理定位、傳播內容的分析,進行廣告內容的設計,通過這種軟性廣告方案的設計,避免了聽眾由于廣告接入,而出現換臺的現象。第二,在移動環境下滿足社群經濟的盈利方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在網絡廣播環境下,形成粉絲經濟、社群經濟是促進網絡廣播發展的重要途徑。喜馬拉雅FM在上線之初,就認識到粉絲經濟的重要價值,在整個平臺中設計了粉絲互動平臺、社群運營機制等內容,使主播及用戶都可以在整個平臺中進行廣播內容的分析。通過這種平臺的建立,使喜馬拉雅FM形成了一定量的粉絲,并在形成規模之后,設計了多元化的社交機制,實現了盈利性廣播平臺的創新發展。第三,構建衍生性的音頻產品。在網絡媒體環境下,廣播平臺應該掌握海量的音頻內容,只有具備了豐富性的音頻內容才可以實現衍生條件的構建。例如,在網絡廣播環境下,系統后臺顯示廣播的收聽率達到了50%,也就意味著該類廣播的受眾群體良好,為音頻內容的衍生選擇提供了良好保證[6]。
3.3構建場景化的音頻傳播機制
伴隨網絡時代的發展,喜馬拉雅FM之所以可以成為網絡電臺的代表,主要是由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了移動平臺智能終端構建的優勢性,并在不斷實踐及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創新性的運營理念。但現階段,智能移動終端系統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移動智能終端作為核心,探究創新性的移動互聯網絡傳播機制,從而實現信息接收的及時性。因此,在音頻傳播生態環境構建中,應該充分滿足時代化的發展需求,如果在系統設計中,不能將音頻傳播運用在生態環境之中,會為網絡廣播產業的運行造成制約,因此,在物聯網運行理念下,進行智能終端的協同性發展,構建真正性的移動互聯音頻傳播理念。例如,在喜馬拉雅FM網絡廣播電臺發展中,認識到了場景化平臺設計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廠商的深入性合作,實現了硬件廠商與不同場景的優勢結合,從而實現了音頻內容與載體硬件的生活化展現,并在最終意義上實現了音頻傳播理念的生態化構建。又如,喜馬拉雅FM在運行中,與音響品牌漫步者進行了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不僅實現了音頻資源的終端擴展,而且也形成了兩者的優勢互補,為喜馬拉雅FM廣播資源的優化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在與硬件廠商融合的過程中,雖然可以實現入口的擴展,但是卻難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音頻內容、音頻文化以及音頻運營的主動性分析,只是在場景環境下展現了音頻內容。因此,在現階段網絡廣播資源環境下,為了實現音頻傳播生態環境的深入性發展,網絡廣播應該在生態環境下實現運用理念的主動性,例如,喜馬拉雅FM在生態性運行理念下構建了“In-side”戰略計劃,也就是指喜馬拉雅FM的智能芯片,并通過與不同廠商的合作,進行芯片的植入,從而使不同的音頻內容在分析中,實現信息的播放及反饋功能。因此,在網絡廣播平臺設計中,應該與多個廠商進行交流及合作,并在多方共贏的環境下,進行生態化音頻資源的傳輸,使音頻資源在傳送中掌握主動權,促進移動互聯網音頻傳輸的及時性及有效性,而且,也可以在網絡廣播資源推動的基礎上實現音頻在不同場景中得到各類細節的體現[7]。
在新媒體發展的環境下,網絡廣播的出現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及挑戰,而且,在時代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傳媒形式也生了轉變,使網絡廣播在發展中呈現出全新的變化。因此,在現階段網絡廣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對廣播行業的現狀分析,結合自身的優勢性,對音頻傳播資源進行生態化的分析,為音頻傳播資源的優化及生態化革新提供充分保證。此外,伴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創新發展,網絡廣播要想在發展中滿足時代的基本需求,提高自身的價值,就應該在競爭激勵的環境下構建創新性的發展理念,將先進行業的發展作為標準,為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樣本。
[1]沈王恒.喜馬拉雅:互聯網新媒體的新星[J].軟件產業與工程,2015(3).
[2]索旎.互聯網音頻平臺發展策略探析——以“喜馬拉雅”和“蜻蜓FM”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3).
[3]李雨澤.淺談新媒體與傳統廣播融合——以“喜馬拉雅音頻分享平臺”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6(8).
[4]任曉琴.媒體時代廣播的“私人定制”——以荔枝FM和喜馬拉雅為例[J].視聽,2015(5).
[5]李亞楠.用戶自制類網絡電臺APP的傳播特色分析——以“喜馬拉雅聽書”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
[6]谷朋.“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廣播的發展出路思考——以“喜馬拉雅FM”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5(5).
[7]劉峰.音頻傳播 生態圈的構建:移動互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以喜馬拉雅FM為例[J].中國廣播,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