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非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臉書中沉默的螺旋形成機制研究
吳克非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網絡傳播的出現,讓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影響力受到削弱,乃至出現網絡暴力、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就連風靡全球的社交網站臉書也不例外,獨特的媒體特性讓“意見氣候”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在新媒體時代,用戶很容易受到強勢意見的影響導致弱勢意見的表達更加私密化,在一對多的信息展示模式下,這種情況下媒體人更需要一些勇氣來無懼所謂“被群體孤立的壓力”。
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意見氣候
臉書(Facebook)于2004年創立,原本目的是讓校園內的成員藉由網絡頁面彼此認識并增進關系,在2006年開放給所有人使用,從此會員人數快速上升。如今,臉書已經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社交媒體網站。臉書具有以下四個獨特的特性。
1.1以真實身份注冊的實名制
在臉書剛成立之時,使用者提供的資料必須是真實姓名。雖然現在取消了一些限制,但是大多數用戶都是使用真實的名字或是熟知的綽號,而這樣真實身份注冊的“實名制”為臉書的一大特色。實名制度讓使用者以真實身份呈現,在網絡上建立為人所知的固定身份,不但讓臉書的使用更為安全,也更值得信賴,這讓平臺中的使用者以個人作為門戶,結合原本認識的人,再串連其他人際網絡。
1.2人際網絡的可視性
一旦你的身份確立后,系統會不斷提醒使用者和朋友做連接,或是根據你的個人資料跳出建議朋友等,鼓勵擴充使用者的朋友列表,因此,與哪些人認識也彰顯了個人的身份。人際關系被視覺化的特性就是所謂的“人際網絡的可視性”,通過各種互動,使用者的人際關系會在眾多人面前展現,進而產生更多的關系,這也是臉書和過去的虛擬社交非常不同之處[1]。
1.3全景敞視的資訊流通
臉書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以往使用者傳遞訊息必須要啟動一個流程。但是臉書的動態訊息以及網頁右側的狀態列,記錄了使用者的各種行為,并且對所有朋友可見。臉書的“全景敞視”[2]的運作邏輯,讓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同時被許多人看見,削弱了使用者的能動性和資訊掌握的能力。
總結以上,臉書開創了許多虛擬網站所沒有的界面設計,不同關系的親朋好友在同一情境出現,使用者必須以真實的自我為基底,從中選擇或剔除某些面向,在這些觀眾前經營一張略施脂粉的臉譜,盡可能符合所有觀眾的期待;這張臉譜也非固定不變,而是在變動中,使用者用自己的一張臉面對所有觀眾。而這樣的特性,必然會影響使用者對于爭議性議題的表達或回應。
一打開臉書就會出現動態消息(News feed),動態消息的內容則是根據使用者所加入(或追蹤)的朋友、社團或是粉絲專業等內容,動態消息會不斷更新,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把每條消息都看完。
因此,臉書會將每則動態計算出一個排序積分,積分的高低由3個因素決定:親近度(Affinity)、權重(Weight)、時間差(Time decay)。親近度代表發動態者和自己關系的密切程度,越親密分數越高,而點頭之交則越低;動態本身的權重,不同種貼文間的優先順序是影片、照片、近況更新,最后為鏈接;時間差,越新的動態分數越高。
總積分最高的會最先被看到,所以使用者最容易看到的通常都是比較新的、由自己比較常關注和互動的朋友所發的。也就是說,使用者在臉書上的每個互動,都是在告訴臉書以后要增加接觸這個發文者動態的機會;反之,那些較少互動的朋友,臉書就會降低其能見度,使用者沒有機會去看見或是回應。漸漸地,臉書讓我們看到的頁面同質性越來越高,和好朋友看到的內容越來越像,使用者可能以為每個人的想法都跟自己差不多,但其實這只是臉書運算機制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臉書使用者將臉書視為參考意見氣候的媒介,那得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和自己的偏好極為類似。
沉默的螺旋理論[3]是諾依曼在1973年提出,理論以“人類具有覺察意見氣候的天賦”為前提,人們若發現自己的意見是廣泛被支持的,這會讓他們有自信地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但若發現自己的意見是居下風的,為了避免可能會被孤立或不受歡迎,他們就會嘗試適應強勢的態度,或甚至拒絕公共討論。有一方的意見會更常被表示,強勢意見越來越強,甚至強過其實;弱勢意見越來越弱,甚至弱過其實。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為一種螺旋狀,強勢意見在螺旋中不斷上升,最后贏得勝利;弱勢意見則不斷往下沉,趨近沉默。
臉書使用者不具匿名性,以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為基礎,公開、半公開或隱密的方式,和眾多人互動。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揭露與意見發表,是呈現在許多關系親疏不同的熟識者前,必須設法取得平衡。在親密社交中,如果感知的來源是家人或朋友,那些感知自己的意見為強勢的人,會愿意表達,但是那些感知為弱勢并不會如同理論般地保持沉默。原因可能是,人有傾向容忍和他們比較親密的人,這也被稱為“微型意見氣候”[4],這些意見氣候是來自親密的關系。在這個圈子的成員和社會的趨勢都會對個人的表達意愿造成影響,人們若發現自己是少數,在親密友人的情況下比較愿意表達。
用戶使用社交網站包括臉書,最主要的動機在于保持現有的好友關系。這種維持關系的使用動機可能會增加沉默的螺旋效應,因為根據自我呈現理論,在社交場合中,人都希望可以控制自己外在的形象和身份認同,避免讓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大部分情境為匿名性,可以減少對他人臨場感與評價的知覺,但是當臉書不再提供完全的匿名性,就可能會影響高社交焦慮傾向使用者的意愿和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臉書的隱私設定也是影響表達意愿的因素之一,習慣在每次表達意愿時調整隱私設定的人,相較于每次都將隱私設定設為“朋友包括朋友的朋友”的人,有更高的表達意愿。
當用戶認為可能受到大量好友仔細觀察的情境所影響,從而對自我呈現的資訊缺乏信心而產生社交焦慮時,也會影響自我揭露的誠實度,這與臉書的特性有關,因為互動為多對一,且不具匿名性質,因此有較強的社交焦慮的使用者在進行自我揭露時,容易對真實訊息有所隱瞞,只想展現好的那一面。
網絡傳播的出現,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影響力受到削弱,筆者認為此時大眾的心理不再是恐懼,更多的是無所畏懼,乃至出現網絡暴力、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意見氣候”變得更加錯綜復雜。特別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我們在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實際上所處的位置、實際的輿論究竟倒向哪邊是我們自己都看不清楚的。媒體人需要一些勇氣來無懼所謂“被群體孤立的壓力”,不要把自己當作庸庸碌碌大眾中的一份子,而選擇了為自己的觀點發聲。
[1]沈思楚,蘇文亮.國外社交網站使用狀況的影響因素:以Facebook為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
[2]鄭日強.強化與變異:網絡社會中的“全景敞視”[J].社會學評論,2015(4).
[3]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宋紅巖,曾靜平.新媒體視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檢視與研究——以長三角農民工的QQ表達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