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茹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當前我國新媒體節目主持的問題與對策
孫倩茹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數字媒體化已經占據了整個媒體行業,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成長,互利互贏。我國新媒體節目面臨諸多問題,本文根據不同的新媒體節目為例,提出新媒體節目韓化現象過于明顯,主持人和節目定位不準確,內容庸俗檔次低,以及主持人語言“港臺腔”現象的問題。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幾條對策:如何確清晰準確地定位,怎樣克服節目克隆的問題,如何避免節目庸俗化,怎么樣解決主持人“港臺腔”的問題。
新媒體;主持人;問題;對策
“新媒體”到底是什么呢?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中國媒體發展報告》,唐緒軍,2013)。在傳播媒介上有很大的變化,這些媒介的出現,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較多便利,遠程教育,多媒體教學推動了整個社會的變革。
1.1克隆現象過于明顯
自2000年之后,我國電視行業深受韓日潮流的影響,尤其是韓潮風的來襲。近幾年,我國電視熒屏上播放的綜藝節目也大都是由韓國引進來的。其中變化最惹人關注的就是主持人泛化,有一人獨自主持,現在出現最多的就是主持群,有部分節目會找當今最當紅,所謂“小鮮肉”來一起主持。部分大陸節目克隆成功之后,從受眾反應的情況來看,人們更愿意關注熱鬧的、貼近生活能產生共鳴的節目。由一個主持人挑起眾人,改變為多個主持人共同配合,甚至和嘉賓一同主持的現象,逐步走進觀眾的視線,這樣方式的嘗試,改變了媒體節目的發展走向,新媒體節目更是如此,在新媒體節目中更能夠看到韓化的影子,也更加突出的反應了這樣的問題。最近由樂視獨家自制的《顏值大戰》,主持人為張大大、小甜甜、喬杉、修睿,每一期都會請不一樣的嘉賓來做客,這就印證了主持人泛化現象。節目自2016年3月9號開播以來,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6期,每一期的點擊率都在千萬以上,第一期請了一個叫Sunshine的臺灣青春美少女的組合,就邀請青春少女組合的方式都有克隆韓國節目的嫌疑。
1.2主持人定位不準確節目定位不明
目前,影響力較大的互聯網知識社群,包括微信公眾訂閱號、知識類脫口秀視頻及音頻、會員體系、微商城、百度貼吧和微信群等具體互動形式。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雖說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但主持人的定位已經不再那么清晰,隨之節目的定位也不是很準確。2014年,愛奇藝為高曉松量身打造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以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分享,節目慣例最后由高曉松回答網友提問。在《曉松奇談》中,高曉松無拘無束的談天說地,并加入與網友的互動,真正本著互聯網精神,與網友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但節目中,高曉松作為節目主持人,也是節目的主導者,節目的定位是脫口秀節目,節目的內容大部分是在介紹他出國有行的經歷,看似有一種旅游節目攻略的傾向。
1.3內容庸俗檔次低
網絡媒體日漸成為主流媒體之一,魚龍混雜的節目也在濫竽充數。甚至在一些軟件電子平臺上,個人自編自導自演,以完全無內容,無形式的呈現在網友面前。最近有許多直播的軟件:斗魚,映客等。網絡直播平臺是越來越火,各種各樣的網絡直播平臺不斷冒出。通常只需要一張身份證、一個攝像頭,每個人就能變身為網絡主播,讓網絡世界成為無邊無際的個人“秀場”。
第一,影響主持人準確定位的因素既有來自心理上的因素,也有來自外界環境帶來的影響。要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找到適合自己本身的風格。主持人要能準確定位,這樣才能給節目清晰的定位。主持人以個體的形象主持節目,他的外在容貌、言談舉止、舉手投足等都與節目融為一體,成為這個節目最顯著的標志,可以說,主持人與節目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并不是所有主持人的個性都可以成為“LOGO”,也不是主持人的所有個性都可以成為“LOGO”,唯有讓個性與節目定位密切貼合、讓個性與節目內容有機融合的主持人才能夠擔當節目“LOGO”的重要作用。主持人個性鮮明的主持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生活閱歷這四個方面是離不開的。一個迅速崛起的傳播機構,以不同于其他的傳播方式吸引受眾,結合真實性、時效性、教育性在短時間內給觀眾新鮮的感受,并成功占領市場,其多元化的視角、多元化的節目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內容都讓觀眾眼前一亮。
第二,在筆者看來,出現克隆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市場競爭的壓力太大導致的,在激烈的競爭下,如果是重新開發新的節目,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成本就增加,投入到市場也有很大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因為我國缺乏原創性的專業人才。對于節目克隆現象的問題,我們應該引起重視,無論是傳統媒體機構還是新媒體機構都應不斷翻新自我理念。雖然模仿是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但也要從節目版權的引進和模仿,逐漸跨入模仿與創新并存,做本土文化節目。在制作和主持形式上,應該融入自己的特色,不僅能為節目增添風采,更是自我代言的一種模式,這類主持人往往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只有他能代表這個節目。主持人的風格是形成節目特色化,創新化的重要因素,就是要跳脫出傳統模式。此外,主持人更應該堅持自己的特色,彰顯節目文化特色。此外,主持人風格的演進,也是節目創新的不可或缺的。其次,技術創新也是促進新媒體節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針對新媒體節目庸俗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業界媒體人社會責任感的丟失,造成部分工作者職業道德的下滑,其中包括主持人自身道德修養。首先是體制上的改革,針對不同的媒體采取不同的態度。政府必須對輿論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是國家通過政府部門和政策形式來進行宏觀調控。其次,加強媒體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感,改變經營者的理念,不再是一味地為了點擊率和收視率,將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更應該將它們統一起來,不斷擴大節目正面的影響力度,增加社會公信力。
主持人都只是一個稱謂,其本質都是“傳播者”。媒體形式的豐富和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主持人的影響力有待于提高。電視已經不是人們獲得信息的唯一途徑。而新媒體環境中的高科技漸漸搶奪了主持人的光芒,主持人急需提高自己的作用和影響力。新媒體發展的如火如荼,電視節目主持人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必須不斷進行實踐和學習,以應對新媒體的挑戰。
[1]趙輝.新媒體給從業者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J].科技傳播,2015(3).
[2]莫昱茜.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主持實踐[J].新聞傳播,2015(2).
[3]婁可偉.新媒體語境下的播音主持應對[J].當代電視,2014(5).
[4]何華.新媒體語境下新媒體主持人才的創新培養[J]科技創新,2014(1).
[5]張韶麗.新媒體環境下播音與主持的功能拓展[J]東南傳播,2013(5).
[6]葉貞.試論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突圍之道[J]今傳媒,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