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雯
(作者單位:惠州電視臺)
大數據時代的電視新聞編輯理念
涂 雯
(作者單位:惠州電視臺)
本文對大數據時代對新聞業的影響進行探究,重點闡釋大數據時代數字電視新聞業發展趨勢的影響,電視媒體的編輯崗位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審時度勢、未雨綢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跟上大數據時代新聞出版發展的步伐和媒介融合的要求。
電視媒體;新聞編輯;大數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持式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和物聯網的誕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年將增加50%,每隔2年翻一番,社會中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海量的數據,這預示著人類開始進入了大數據的時代。
大數據,是指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的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收集、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或者統計的海量信息。
在這個“云”時代,信息傳播不再是簡單的傳統單篇幅的新聞報道,而是涵蓋了多種數據的綜合信息載體,為傳統的電視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編輯理念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手機APP、門戶網站推出了自家采編的綜合性新聞報道,這些報道涵蓋了文字、圖表和數據分析甚至的三維動畫等更具“融合性”的“大數據”新聞,可以說,在大數據的時代,新媒體走得更超前。
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記者的工作形式顯得單向性強,一般是記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聞線索后,自行收集相關信息,確定報道方向并實施采訪,完成新聞后再通過編輯把關審核給予播出。而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完全取決于記者的知識儲備、經驗判斷和編輯的把關。然而,這樣的生產新聞模式容易導致新聞條塊分割繁復,信息單一,對反映全局性態勢和規律的報道表現乏力,而大數據則能彌補這一缺陷,它不僅可以展現宏觀新聞事實,而且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揭示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
大數據時代的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具備哪些新的素質和技能呢?
3.1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
數據新聞報道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從政府、企業等第三方機構的數據庫中直接獲取的數據;以及由媒體自行取得或調查獲得的一手信息數據。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媒體本身就是大數據的重要來源。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積累,已經擁有大量內容資源,但這些資源大多以錄音帶、錄像帶等傳統方式保存,尚未進行數字化并建立專屬的數據庫。因此,傳統媒體應該建立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的平臺,把歷史資料、資源“復活”,為數據報道提供有效歷史數據支持同時也可以有力把握受眾群的樣態,使之成為將來制作新聞、節目的傳播參考。
3.2快速的信息綜合能力,準確地判斷新聞的真實性
傳統新聞的生產過程一般是單向的、線性的,在傳統媒體中,同樣的活動里不同的記者很有可能采回“同樣”或者“類似”的內容。大數據時代的電視編輯,需要有“眼觀八方”的能力,能夠迅速判斷新聞的真實性。對數據的前期處理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分析數據的工作要求數據新聞編輯具備統計分析的基礎知識儲備;同時,掌握建立虛擬模型、網頁設計等技巧,以便從數據中挖掘出有效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3.3解讀數據的能力
在傳統的采訪中,我們也會遇到大量數據報告,如政府工作報告、財政預算報告、審計報告和經濟季度總結報告等,如果不擅長提取有效的信息,不能準確地解讀數據,做出來的新聞就可能不準確或者出現以偏概全的報道,因此,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更應該加強培訓解讀大數據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專業的解讀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應建立在對社會環境和新聞事件的了解及經驗的基礎上,從中提取出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3.4工具使用
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熟悉使用各種工具、多種搜索引擎的功能,以便準確搜索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大數據的整合思維下,業界不少專家已經提出“新聞中央廚房”的運作模式,打破傳統媒體部門分隔的壁壘,在編輯平臺上統一調配新聞資源,共享資源,真正意義上實現媒介融合,打造“全媒體編輯平臺”,在這個編輯平臺上,實現傳統媒體的物質形式。
在大數據時代,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勢不可擋,傳統媒體想要在網絡變革浪潮中逆勢而上,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加強對記者編輯的培養,雖然不能讓每個編輯變成數據專家,但這類培訓確實是必不可少的,數據新聞是否能做好,與新聞從業者的數據素養息息相關。因此,傳統新聞媒體為應對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變革,對新聞編輯的數據新聞職業能力培養刻不容緩。
[1]李明.大數據時代新聞采編人員職業能力培訓[M].北京:中國出版社,2013.
[2]王君超.大數據思維下的新聞編輯學[J].中國報業,2014(11).
涂雯(1986-),廣東大埔人,本科,惠州電視臺時政新聞部通聯編輯,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大數據在電視編輯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