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
(作者單位:張家口廣播電視臺)
洪災“新聞場”的角度選擇
張 樂
(作者單位:張家口廣播電視臺)
在洪災新聞現場,新聞記者應該擁有一個全局性的眼光,從全局的角度來報道洪災新聞。新聞記者在洪災報道中,如何提升洪災報道的準確客觀性,本文認為,要選擇性地對新聞事實進行真實、準確、客觀地報道。
洪災新聞場;新聞現場;角度選擇
在洪災現場,新聞記者應該如何深入地進行報道,準確地把握洪災現場的新聞事實,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準確地把握角度,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進而實現有效的洪災新聞傳播。
洪災新聞的采訪工作是艱難的,這主要是因為洪災新聞的特殊屬性,在洪災現場,任何信息都可以成為新聞。但矛盾的主次性等要求新聞記者在洪災新聞的報道中,應該注重把握主要新聞信息,適當地舍棄不重要的次要信息。對于受眾而言,在接收某地洪災新聞信息時,最為迫切的要求是借助于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洪災的現場情況、現有危害、現有損失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都是洪災新聞的整體信息。新聞記者應該深入洪災現場,在尚未了解信息的情況下,不應該急于發聲,而應通過“眼光六路、耳聽八方”來全面地收集信息。對于洪災新聞來說,新聞記者在采訪環節中,要適當地減少主觀陳述,通過“借嘴”等方式,報道政府部門、水利部門等政府或專業機構,全面地報道洪災新聞的整體信息。
在洪災發生后,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和引導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新聞媒體的準確客觀地報道,不僅能全面地報道洪災的整體災情信息,還能引導災民提升信心。在洪災新聞現場,新聞記者要注重以救援為基礎,開展全面性地報道,向災區人民傳達政府部門的救災決心,為災區人民樹立抗洪救災的堅決勇氣。一方面,在洪災新聞現場,新聞記者應該準確地選擇報道角度,對當前政府部門的救援投入、軍民一心的救援組織工作等進行全面地報道。這是洪災新聞的報道重點,更是洪災現場的最基本的報道角度。另一方面,在洪災新聞現場,新聞記者還應該適當地“以小見大”。對于災民或者受眾來講,他們在接收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概述性的救援報道是無法真正提升他們的生活信心。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應該將生動的救援例子植入新聞報道中,提高新聞報道的生動性。例如,針對抗洪救災的報道,新聞記者可以以受到救援的家庭或個人為例,通過全面報道來展現受災群眾在受到救災后的轉變。通過這種“轉變”的運用,能夠有效地提升其他災民的信心,突顯抗洪救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決定了在重大的災情發生后,新聞媒體應該通過自身的新聞報道,在傳達新聞信息的同時,更應該本著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弘揚社會大愛、弘揚社會正能量,給予災區人民充分的信心,引導社會大眾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抗洪救災的活動中來。作為新聞記者,在洪災新聞場,應該轉換視角,適當地將報道的角度挪到普通大眾的抗洪救災方面。例如,在武漢地區遭遇洪災后,當地理工大學的學生們,幫助武警戰士、消防官兵等將市民輸送至安全地帶。這樣具有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能夠合理地引導受眾結合自身的情況和實際能力,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共同的抗洪救災的一線中來,從而擴大抗洪救災的影響力。此外,這種報道角度的選擇,能夠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弘揚和傳達社會正能量。在災情面前,我們眾志成城,在災情面前,我們風雨同舟,這應該是災情軟新聞的報道選擇,更應該是災情新聞的主要報道角度。
洪災爆發的突然性,危害的巨大性等,都決定了洪災一旦發生,其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在洪災“新聞場”,新聞記者應該始終秉持良好的新聞倫理觀,少運用特寫類的新聞報道角度,對災民多一些人文關懷。不少新聞媒體,特別是網絡新聞媒體,在洪災發生后,為了提升新聞的點擊率,難免在新聞報道中,胡亂煽情或通過特寫尸體漂浮等不堪畫面來凸顯洪災的嚴重性。這種報道角度的選擇嚴重違背了新聞倫理觀,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的吸引眼球的效果,但不利于洪災新聞的正確報道。因此,作為新聞媒體,在洪災“新聞場”,應該遵循新聞倫理觀,對于一些特寫類的報道角度,應該把握適度的原則。在報道受災居民的實際情況時,切記刨根問底。對于災民的受災情況,可以采用“遠景式”的報道角度,避免對災民的二次傷害。同時,在洪災新聞的報道中,新聞記者還應該處理好自身的情感,客觀全面地進行洪災新聞的報道。
洪災的爆發性、災害性等特點,決定了洪災新聞現場的新聞信息是片段的,新聞記者在洪災“新聞場”,應該科學把握報道角度,注重災情的全面報道,注重救援的及時追蹤,以人性化的報道原則,客觀準確地進行洪災新聞的報道。
[1]倪曉英.“我在現場”與“我在路上”[J].傳媒觀察,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