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鴻
(作者單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廣播電視臺)
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新聞職業行為
陳培鴻
(作者單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廣播電視臺)
新聞職業道德是一個老話題,早在1991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就印發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1994年又重新進行了修訂;1997年再次對《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進行了修訂。2005年初,中宣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部局聯合頒布了包括新聞職業道德要求在內的《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記者證管理辦法》與《記者站管理辦法》(通稱一規定兩辦法)。在當前媒體轉型時期,強調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新聞職業行為,意義更大。
新聞;職業道德;職業行為;底線
任何行業都有它的職業道德規范,“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是行商的職業道德,無論教師、醫生、律師,還是法官都有各自的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要求。新聞工作作為一種職業,自然也有與職業特點相關的職業道德要求。
什么是新聞職業道德?中宣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部局在《新聞采編從業人員管理規定》中,正式把新聞職業道德表述為:清正廉潔、敬業奉獻、誠實公正、團結協作、遵紀守法。這既對新聞職業提出了社會性、規范性、約束性和實踐性要求,也與國家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相配套,同時也突出現階段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主要特點、建設重點和實施要求,涵蓋新聞職業精神、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職業操守三個方面,是對新聞職業行為規范的總要求。要想把握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要領,要做到以下幾點。
1.1要弄清新聞職業道德的內涵與外延
新聞職業道德的內涵包括: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守法及廉潔。其中“真實、客觀、公正、全面”是新聞職業道德的內核。
第一,真實性原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職業道德的核心。新聞工作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它必須向受眾傳播真實的新聞,這是社會化分工對新聞職業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允許新聞單位傳播虛假新聞,整個社會就會無序、混亂。要使自己的根基穩靠、民心穩定,任何國家就必須貫徹新聞的真實性。
第二,客觀性原則。即媒體要最大限度地把新聞事件的原貌傳播給受眾,保持媒體不夸大、不縮小的“中立”品格。現在不少媒體為了自身利益嘩眾取寵,說得天花亂墜,引起了受眾的強烈不滿。個別媒體“把母雞說成鳳凰,把豆腐渣說成鮮花,可以把老奶奶說成芳齡十七八,把偽劣產品吹得質量頂呱呱”等,違背了新聞客觀性原則。
第三,公正性原則。這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探求事業真相的“職業精神,不為假象所迷惑,應當尋根問底。曾震驚全國的西安“寶馬體彩案”就是記者堅持公正性原則,敢于探求事實真相的范例。
第四,全面性原則。這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把特殊事例當作普遍現象來傳播。某雜志曾公布這樣一個例子,某地一家報社以專版報道形式,以“你身邊的安全感指數”為題,經常刊登當地發生的盜竊、搶劫、兇殺、斗毆的新聞。結果,原打算到這里來投資辦企業的客商們,分分打道回府。
以上講的是新聞職業道德的內涵。而新聞職業道德的外延包括記者采訪,新聞編輯、新聞播發等各個方面,也包括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新聞工作者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扮。國家廣電總局在《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中的第35條,特別提出:記者進行報道活動時,衣著、語言和行為要符合大眾審美情趣,避免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以至于影響媒體的形象。
1.2要審慎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底線
在新聞職業道德的十二字要求中,“守法”“廉潔”就是職業道德的底線。突破了“底線”,那就不是“道德譴責”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職業道德”可以規范、調整的行為,而必須依靠法律來規范和調整了。“守法”“廉潔”出了問題就根本不存在水平問題、能力問題,而應當審視人的素質了。
2003年,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11名新聞記者(其中4名某社記者)收受巨額賄賂(包括金元寶),上演了一幕“有償新聞”的丑聞,使新聞史上從此多了“給了錢就不曝光”的“有償不聞”的專用名詞。這是突破“廉潔”這個職業道德底線的典型個案。結論是:作為新聞工作者,誰要是在職業道德問題上突破了底線,誰就是自己毀滅自己。
新聞工作是意識領域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當好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整個社會賦予新聞工作者的崇高職責。應抓好以下環節:①要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與導向管理結合在一起,經常講、反復講;②要建立以制度約束為本的機制;③要把職業道德行為考核與履行崗位職責統一起來。
由此可見,新聞道德教育首先必須從樹立從業人員職業精神入手,要通過理論學習、典型宣傳和日常講評,把職業精神教育貫穿其中,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教育,使之逐步上升為職性認識,內化為職業道德觀念和職業道德意識,并具體落實在新聞采編的行動中。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從業人員的個人職業操守修養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