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淼
(作者單位:吳江電視臺)
紀錄片中非現實時空的建構及意義——以《圓明園》為例
吳 淼
(作者單位:吳江電視臺)
紀錄片是人們認識世界與發現世界的一種方法;它的表現對象是真人真事,創作素材來源于真實生活。但是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單單運用“紀實”的創作手法是無法獨自擔當起紀錄片的“表意”任務的。在我們的生活里,那些包含著人類文明印跡的歷史史實,那些回旋在人們思想、情感里的意識存在,那些難以捕捉得到影像、發生在另一時空下的自然或社會的事實——所有這些非現實時空與“眼前”的所有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現實世界。因而,紀錄片——這種“對現實進行表達、解讀”的影片,怎么可以“遺忘”這么大一片生活現實的景觀?
紀錄片;非現實時空;圓明園
近年來,隨著中外交流在紀錄片界的深入發展,觀眾視野不斷開闊,接觸到很多大投入、大制作的優秀紀錄片。而在這些紀錄片講述過去發生事件的時候,很多模擬或者再現情景的段落大量出現。有的模仿原始社會人類生活場景,有的還原犯罪現場,有的再現重大歷史事件。這就是我們要引出的——“情景再現”,一種虛構的藝術手法。
情景再現有時也被稱為“真實重現”“現場模擬”“扮演”“搬演”等,是指對于確實發生或存在過的事件人物或場景,運用演員來表演,或者運用光影聲效造型進行重現的一種手段。那么,它對于紀錄片非現實時空的構建有些什么積極的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我們收集到的資料通常是零散狀態,這就需要我們借助情景再現去銜接,粘合,重新排列組合,然后用故事的手法將它展示出來。
紀錄片很重要的一個基調問題通常由環境背景和場景來反映,但是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通常缺乏足夠多的史料影像資料,而不得不采用情景再現手段,加入一些扮演元素。這些“演”出來的畫面能夠幫助我們完善背景和場景。
紀錄片的情節來源于歷史,由于意識的滯后性,現實生活中要完整地記錄一個過程是不容易的。但紀錄片創作中又不能放棄對過程記錄的追求。因而紀錄片中引用相關影視鏡頭,有助于情景還原,推動情節發展。
只要是敘事都要遵循故事自身的一個發展規律。紀錄片雖然非情節主導,但依然有嚴格敘事要求,同樣要重視事件發生的開頭、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梳理。所以,當資料間不能順利過渡時,情景再現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情感元素也是紀錄片中的常見現象,作者會通常會在一段敘事中插進一些段子,煽情抑或逗樂,情景再現為其提供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使得這些橋段能夠更為直觀、充分地發揮作用,帶動新一輪的審美需求。
《圓明園》(2006年出品,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有中國第一部數字史詩紀錄片之稱。它就是真人扮演和三維動畫合成等手法拍攝制作的典型案例。這部籌備四年的影片,耗費了制片組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查閱海量資料,求證專家,全都是為了在電影中能夠還原最為真實的視覺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影片有大量的角色扮演,并且精心制作了長達35分鐘的三維動畫場景(如牡丹園康、雍、乾祖孫三人相聚、大水法的建造過程及圓明園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勝景)作品里的每個具體的片段都是拍的現代人。劇中有很多種角色:有清朝的著名的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等;還有皇宮內的各種角色,如太監和宮女、大臣等;還包括貫穿于整部電影的人物。
當然,根據歷史人物流傳下來的圖像資料,挑選演員時考慮了“形神兼備”。據編導金鐵木說,幾個皇帝演員都是根據畫像找的,既要長相像又要氣質像。他們在片中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史料出處;演員不能有過多表演成分,他們僅僅作為“符號”出現,否則觀眾就很難感覺得到他們是皇帝。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情景再現,還是三維動畫合成都是以真實情況的發生為基礎的,都是根據歷史事實,或已經證實的證據而制作的,報道的事件也具有很強的真實性,而不是只通過媒體的胡編亂造及脫離實際的編排。正是這些高度虛構的藝術技巧,讓觀眾體驗到置身于事件發生的真實過程中。這部劇作通過雨果對圓明園的描述為開場白,以對圓明園的贊美為影片的結尾,采用旁白敘述的方式,過程中還展示出法蘭西國家圖書館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八國聯軍曾經用過的通信設備和日記等,外加具有借鑒價值的史料,以及權威性的史學家的解釋,使影片的歷史性更為專業,通過對圓明園從建造到毀滅的這段歷史的展示,使清朝的歷史得到再現和還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夠成為日后進行歷史研究的重要影像資料。雖然電影具有戲劇性的色彩,但是觀眾仍然相信其展現的歷史事件和細節是真實的,非現實時空的構建問題得到解決。這就是“虛構”表意手段為《圓明園》非現實時空的構建做出的貢獻,既是為《圓明園》全劇做出的貢獻,也是為整個紀錄片創作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