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羽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播音發聲教學中的“情聲氣結合”訓練技法
喬 羽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情聲氣結合”在播音發聲教學中經常被提及,這既是學生提高有聲語言美感質量的關鍵,也是較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本文擬從日常播音發聲教學實踐出發,嘗試探討關于教學中“情聲氣結合”的訓練技法,以求在理論上更加清晰、實踐中更加合理指導學生快速掌握“情聲氣結合”的運用要領。
播音主持藝術;播音發聲教學;情聲氣結合
播音是一種語言傳播行為,是高于日常口語交流、具有藝術性的有聲語言表達樣態。其中,情感、語聲和氣息存在于這個語言系統中,并有機結合構成影響播音發聲的重要一環。
“情聲氣結合”在播音發聲教學中經常被提及,既是學生提高有聲語言美感質量的關鍵,也是較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本文擬從日常播音發聲教學實踐出發,嘗試探討關于教學中“情聲氣結合”的訓練技法,以求在理論上更加清晰、實踐中更加合理地指導學生快速掌握“情聲氣結合”的運用要領。
“情”即“情感”,是播音發聲時的依托。這里的情感始終是運動的、豐富的,是充分結合稿件和背景促發的。古人說,“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可見,“情性”“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藝術創造的重要因素。作為播音藝術的主要創作媒介,有聲語言表達自然離不開情感。在這里,情感要飽滿真摯、要有豐富層次的表現,同時服務于播講目的、利于受眾接受。
“聲”是語言表達的載體,是重要的外部表現形式。在表達時,利用發聲器官,靈活運用“聲韻調”、唇舌力度等相關播音技巧,形成準確規范并藝術化的有聲語言。經過長期科學的訓練,有聲語言的美感質量得到一定提高,達到悅耳動聽的訓練目標。
“氣”指“氣息”,是整個表達過程中的動力系統。在播音發聲中,我們采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法”。吸氣時,打開呼吸通道,兩肋向外擴張,膈肌下降,氣息自然從口鼻進入。呼氣時,兩肋、膈肌逐漸回縮,小腹繼續保持一定的緊張度至膈肌和兩肋恢復自然狀態。在表達中,氣息要持久控制,并能達到自如變化,幫助準確清晰傳達信息,提高傳播質量。
張頌教授在論文《淺談播音情、聲、氣的關系》中指出,情聲氣三者在播音發聲中緊密聯系,缺一不可。情是主導,是內在的;聲音、氣息是被引導,是外部的技巧。情通過聲音和氣息才能表達,同時思想感情的狀態指導著氣息的運動,并組織發聲器官的協同動作。在播音發聲中,個體情感溢之于外部,氣隨情動、聲隨情出,情感的運動狀態和聲音、氣息的變化和諧一致,切不可過分強調外部技巧而導致“聲足情欠”[1]。同時,藝術化的有聲語言應該擯棄生活語言的隨意與松懈,是清晰流暢、圓潤集中、變化自如的吐字歸音。由此可見,情、聲、氣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氣托聲、聲傳情,交融形成具有藝術化的播音發聲。
為了追求情聲氣完美結合,在播音發聲中還應該注意在變化和控制中尋找到平衡點,氣息要運動,同時控制不可缺失。在運動氣息時,要根據情感變化和生理因素靈活控制,保證自然穩定的表達狀態。另外,在聲音運用上應處理好規整和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在語音準確規范的基礎上,要注重聲音高低、強弱的變化,剛柔、收放的對比,虛實、明暗的變換,恰當清晰、靈活自如地進行表達,形成情聲氣結合的藝術境界。
藝術的本質在于不斷的實踐訓練。在日常播音發聲教學中,除了生動清晰的講解理論外,還應著重對學生進行科學訓練,使學生即學即練、快速融會貫通,掌握相應技能。在“情聲氣結合”的教學中,強調學生調動多感官進行感受,引導用心、用情掌握,注重不斷練習,最大程度上達到高效率教學。
3.1構建具體形象、創造恰當語境
在“情聲氣結合”教學中,應注重創造意境美,引導學生構建具體形象,并進行直接體驗,激發內部情感,以情帶聲,傳情達意。比如在播讀朱自清《春》的節選片段時,強調“春之美”的語境,引導學生將作品描述的場景具象化,如開花的桃樹、杏樹和梨樹;飛舞著的蝴蝶、蜜蜂;成片的野花……此時,仿佛站在了這片春日花園中,看到了爭奇斗艷的花兒、嗅到了清淡的花香,聽到了蜜蜂“嗡嗡”聲和蝴蝶拍打翅膀的聲音。除了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外,還可以播放以春天為主題的視頻或音樂,提供給學生一些春景圖片等,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感受作品的語境,理解稿件描述內容,增強表達時的感染力。
3.2觀摩優秀作品、感受聲音魅力
藝術起源于模仿,藝術教育不能離開“口耳之學”。針對播音發聲藝術教學的特殊性,為學生建立規范化、藝術化的范本尤為重要。特別對于“情聲氣”的教學訓練,更應該給學生展示優秀的藝術作品,為學生樹立專業榜樣,促發其從“模仿”到確立自身聲音形象,掌握情聲氣有機融合。
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全媒體的大發展時代,除了我們過去所關注的“新年新詩會”、“齊越藝術節”等發出的經典聲音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感受聲音的魅力。例如,主播曾湉在告別央視后,用心打造了一個聲音劇場《一段》,在這里各大名嘴用聲音詮釋生活,表達自己,感染著受眾。主創團隊定期推送的公眾號“遇言”,用樸實真摯的情感講著故事,讓受眾在浮躁的生活狀態中安靜下來。如2016年6月份有一次推送,曾湉講述了她和兩個女兒的故事,以一封信件的形式祝福女兒們兒童節快樂。表達中,處處透露著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愛和生活中的甜蜜,再加之曾湉規范化的語音面貌,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情聲氣結合”教學案例。在課堂教學中,聽過了曾湉的這段表達后,再播讀有關“母愛”的稿件時,情感自然而然找到了。同時,觀摩優秀的作品還會極大地啟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的興趣。課堂實踐證明,有了多樣的形式,會增強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快速掌握表達技巧。
3.3借鑒其他語言藝術發聲形式、觸類旁通
任何藝術都具有相通性,作為有聲語言表達藝術,情感、聲音、氣息的技巧把握同樣有共通性。因此,在課堂中引入聲樂、表演等其他語言藝術發聲形式,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情聲氣結合”的要領,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播音發聲和歌唱發聲具有共通性,目的都在于傳情達意。通過練習歌唱發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情感,促進氣息控制。不過訓練時要強調語音的規范標準,防止顧此失彼。
在訓練中,還可以利用表演發聲進行感受。選擇一些經典的獨白、對白等,對學生進行“我就是”的假定藝術創造。這時,要強調學生在表達時注重對象感、交流感,盡可能“生活化”,以求增強語言表現力。
這種訓練方式可以適當進行嘗試,會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幫助學生理解聲音的塑造力,提高其在“情聲氣結合”訓練中的整體把握。
3.4注重實踐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播音發聲課的訓練同樣需要勤學苦練。在教授“情聲氣結合”中,理論和觀摩優秀作品都會使學生快速領略要領,但當到了實際訓練時又會發現問題重重。因此,無論在課堂還是生活中都應強調學生要不斷重復訓練,進而逐步形成習慣。
同時,訓練過程較為枯燥和乏味,為了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如提倡學生進行錄音,培養敏銳的聽覺判斷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意識。以客觀角度分析自身的表達,監聽情感、聲音、氣息是否有機融合、以便及時進行調整。另外,還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中引用競賽方式,促進學生競爭意識,增強學習興趣等。
“情聲氣結合”是播音發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試想一個播音員、主持人用生硬死板的聲音向受眾傳遞信息,其傳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聲音是表達載體,氣息是發聲動力,二者構成播音發聲外在表現手段,情感是內核體現,“情聲氣交融”正是內部與外部技巧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統一體,總之“情取其高,聲取其中,氣取其深”,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傳情達意的境界[2]。
情感是“情聲氣結合”的核心,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情感的構建,將情作為播音發聲課堂的教學基調,以情帶教;同時,規范學生的吐字歸音和氣息控制技巧,以開放的教學態勢增強教學感染力,輔助學生綜合掌握,為高層次的播音創作階段打下扎實良好的基礎。
[1]高國慶.播音主持美學論綱[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張頌.淺談播音中的情聲氣關系[J].現代傳播,1981(2).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新建應用型本科<播音發聲>課程改革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