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虹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特征研究
蔡夢虹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摘 要:互聯網時代,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主表達意見的開放平臺,網絡流行語隨之逐漸興起。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是民眾生活和社會心理的反映,反映了人們對某一新聞事件的態度。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呈現出新聞性、態度性、快捷廣泛、多元化、開放性等特征,傳播方式以線上傳播為主、線下傳播為輔,傳播理念具有自主化、平等化等特點。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興起,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在擴大新聞事件影響力、網絡輿情監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傳播特征;傳播意義
1.1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產生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是從新聞事件中衍生而來的一類流行語,通常是用詞語或短句高度概括新聞事件的內容,表達了民眾的態度。這些詞語或短句或是引用新聞事件當事人的一句話,或是由廣大網民根據某一新聞事件創作而來。流行語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1]與一般網絡流行語相比,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蘊含著更加深刻的社會意義,更能反映出當下的社會問題。
1.2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類型
1.2.1 句子類
大部分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是短句,以具有完整句子格式的語言形式呈現。這與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來源——“新聞事件”密不可分。網民通過直接截取與新聞事件密切相關的句子或新聞當事人的一句話來代指整個新聞事件。此外,網民也可對某一新聞事件的內容進行概括,自我創作,這類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具有完整句式的特點。
1.2.2 詞語類
詞語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具有高度概括性,如不深入了解,可能較難看出其背后的新聞事件。根據音節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單音節流行語與多音節流行語。但與一般的網絡流行語相比,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音節的結構更復雜,多為三音節或多音節的形式。
2.1 新聞性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因其自身具有的新聞性而引人注目,進而被廣泛流傳。此類新聞事件大多是社會民生類事件,貼近大眾生活,具有極強的接近性和及時性,滿足了人們了解社會新聞的需求,因而賦予了由此衍生出來的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以新聞價值。此外,新聞性能引導人們關注和探索新聞事實,進而激發傳播的欲望。
1288 基于 Web of Science 檢索和文獻計量學方法的危重癥醫學熱點初步研究 劉 彤,鄭興鋒,朱世輝
2.2 態度性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通常利用短句或詞語濃縮概括新聞事件,通過諷刺、調侃等方式,表達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態度。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往往能引發受眾的共鳴或爭議,由受眾促進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受眾通過網絡流行語這種表達方式,為自己創建了一個話語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見解和態度,釋放生活中承受的壓力,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2]網絡環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并各抒己見。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束縛較小,人們可以針對同一事件,自由表達不同的看法。因而,網絡流行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眾態度的直接表達。
2.3 快捷廣泛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自身的特點和傳播媒介,決定了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具有快捷性和廣泛性的特征。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大多是由社會民生類新聞人物的一句話或舉止行為發展而來,具有簡潔精煉、易記通俗、貼近生活、便于查找、在網絡環境中使用頻率高等特點。從傳播媒介看,互聯網具有高度雙向互動性、信息傳播及時性的特點,使傳播者和接收者能快速做出反應,加上社交媒介的多樣化,受眾可以通過QQ、微信、博客等渠道傳播網絡流行語。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3]由此可見,移動上網設備的逐漸普及、網絡環境的日趨完善、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這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手機網民規模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并使用網絡,推動了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快速、廣泛傳播。
2.4 多元化
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單一化的傳播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而,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傳播多樣化可分為兩方面的多元化,第一,傳播主體和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的情況已經不能出現,個體刻意通過新技術,實現信息的發布和共享,成為傳播的主體。在傳播形式上,為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越來越多社交媒介被開發出來,人們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多元化是受眾的多元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受眾的興趣、愛好和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分裂,形成了不同的受眾群體,這些受眾對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持有不同態度看法,因而,此類網絡流行語在傳播方式上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2.5 開放性
2.6 線上傳播為主,線下傳播為輔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依托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因而,其傳播主要發生在線上。但因此類網絡流行語貼近生活,易引發受眾共鳴,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人們的態度看法,因而被人們引用到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在口頭上使用此類網絡流,借以表達自身的看法。
2.7 傳播理念自主化、平等化
隨著微信、微博、QQ空間的興起,“人人為主播”、“內容為王”的自媒體時代越來越顯著。網絡傳播模式使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呈現出自主化、平等化的特征,為廣大受眾提供了釋放自我、獨立發表個人想法的空間和平臺。人們可以就新聞事件,自行創作出與此相關的網絡流行語,不受社會主流思想的束縛,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因而體現了自主性和平等性。
3.1 加速新聞事件的傳播,擴大新聞事件的影響力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因其接近性和社會性,加速了與此相關的新聞事件的傳播,提升了新聞事件的關注度,擴大了新聞事件的影響力。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受眾的態度,容易引起共鳴,并使受眾成為此類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者。此外,此類網絡流行語不僅指向某一新聞事件,還能反映其背后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心態,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能引發民眾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引起媒體對類似現象的報道和分析。
3.2 便于輿情監督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由社會新聞事件衍生而來,因而具有社會性,表達了公眾對新聞事件的態度,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是網絡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自媒體時代,個人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人們越來越懂得如何維護自身權利。轉型時期的社會各種矛盾突發,當發生房價、物價等相關新聞時,人們往往會發出質疑、不滿,這些聲音能迅速、廣泛地傳播開來,與此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從網絡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如果公眾強烈質疑某件新聞事件的真相,或不滿于的處理方法,這些情緒急劇擴散和聚集,極有可能發展為群體性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事件當事人容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社會輿論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后,能促使相關部門立即采取行動,調查事件,解決問題。誘發群體性事件的這個東西就是民間的情緒和意志,流行語用一種變異的形式為情緒提供了多樣化的載體。這就從本源上決定了流行語生成和傳播的社會性。[4]在網絡平臺上,輿論監督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監督的對象包括社會各種角色,從國家政府機關的各級工作人員、涉及公共利益的組織和個人、各種體制和機制以及各種不良社會現象,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3.3 擴大傳播學的研究視野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通過研究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可以豐富社會語言學,探究其深層意義;可以掌握社會心理及問題所在,并及時化解危機;研究其傳播過程和效果,可以了解網絡傳播的價值并運用到實踐中。因此,對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研究,要在語言學的基礎上展開,加強學科融合借鑒,從而擴大傳播學的研究視野。
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是社會的產物,是時代的反映,也是民眾輿情的反映,與人們的心理狀況、生存方式密切相關。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網絡流行語必將進一步發展,這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必然現象。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興起,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在擴大新聞事件影響力、網絡輿情監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負面影響。公眾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并通過研究和引導提高其傳播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文全.流行語的界說與初步描寫[J].新疆大學學報,2002(2).
[2]毛賀祺張坤.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研究[J].今傳媒,2013(1).
[3]不詳.2015年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 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 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2015-07-22[2015-12-01].
[4]李明潔.網絡流行語為什么能夠傳達民意[J].編輯學刊,2011(4).
作者簡介:蔡夢虹(1986-),女,廣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傳播、教育傳播、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廣東省2015年省級德育創新重點項目(高校)“教育傳播學視域下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項目編號:2015DYZD011,項目負責人:蔡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