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涵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
韓國電視娛樂對中國電視娛樂化影響探討
李詩涵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當各種娛樂節目的身影充斥熒幕,卻沒有一檔節目能夠讓觀眾在節目過后能夠回味無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衛視的綜藝節目大概200檔,而其中能稱為精品的節目是少之又少。本文找出借鑒和利用具體成功的韓式娛樂方法供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參考。
關鍵詞:電視娛樂;韓國;娛樂化影響
隨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擴大,越來越多的娛樂節目為了收視率增長而“過分”地討好觀眾,使節目缺失文化審美趣味,變得庸俗媚俗化。其次是節目缺乏創新,盲目追風仿效。而電視娛樂節目所存在的價值不僅僅是娛樂大眾或者收視率的保證,它更是對人們起著正確的社會輿論影響,是一種新的社會流行風向標。在對比中韓兩國的綜藝節目時,為什么國內的綜藝節目不能像韓國綜藝節目這樣廣受大家的喜愛,如何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健康的娛樂節目?本文將采取文本分析與對比分析法從兩國的電視節目制度到具體節目制作,從電視明星到電視娛樂主持人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淺析,從而找出借鑒和利用具體成功的韓式娛樂方法,供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參考。
中國電視娛樂的發展受大國國情的影響,面臨特殊的情況。第一,中國的廣播電視體制屬于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運作體制,由執政黨和政府來領導并任命廣播電視機構的領導人以及規定其工作任務,各節目制作的經費大部分或全部來自政府的撥款。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娛樂電視節目領域,一直分為中央臺和地方臺兩大陣營,由于當時省級電視臺還沒有上星,電視熒屏上的節目類型又十分單調,娛樂方式匱乏,此時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中央電視臺,處于絕對資源優勢的壟斷地位。在這種體制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晚會時期、娛樂時期、競猜時期、真人秀時期四個時期。第二,文化背景決定著傳播信息的類型,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加上在央視的官方背景下,我國的電視娛樂節目的娛樂意識比較正統化,更多的偏向于“寓教于樂”“發乎情,止乎禮”的傳統,特別是在大眾的娛樂節目中,更是要求情感表現不宜過分、過度,要具有含蓄內斂的審美傾向。清華大學教授、學者尹鴻說,“在1980年以來的中國,國家的政治控制、市場的經濟支配、大眾的文化訴求、知識分子的理性意識,都成為制約電視文化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社會力量。”因此,像港臺娛樂節目中一些比較開放、敏感的話題,或一些夸張的內容設計,和這些崇奉倫理國人的心理相悖時,而不被受眾接受。在國內,重慶電視臺曾推出的一檔《第一次心動》節目就因其過于“隨意”的表現,而被廣電總局叫停。然而,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歐美、日韓的綜藝娛樂節目不斷涌入人們的視野時,大部分年輕的觀眾對于國內多少帶有嚴肅性且充滿中國式的娛樂節目紛紛選擇離場,繼而加入追捧更大膽、夸張的國外綜藝娛樂節目。大部分觀眾的流失使國內一些臺為了增加播放的收視率開始模仿國外節目,稍有成效,各大電視臺便相繼推出類似的節目,而內容卻大同小異,不僅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同時也讓節目因競爭而顯粗糙。
韓國的廣播電視體制屬于兼有國有國營和私有私營雙重特性的廣播電視體制,奉行的是公共廣播體制,因此韓國廣播電視節目產業呈現出這樣的特征:國家強力扶持、寡頭積極競爭、制播合一,以國內市場帶動海外市場擴展,并以海外市場擴展為最終目標。
第一,KBS、MBC、SBS三大電視網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占據整個韓國電視網絕對的主體地位。由于韓國是娛樂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且韓國電視娛樂節目是韓國電視收視率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韓國娛樂節目的類型非常多樣化。每年春秋兩季韓國電視娛樂節目都會推出新節目,并且會以收視率及整體格局情況為依據,隨時對節目進行調整,必要時會隨時停止節目,直到制作出一檔收視極高且有發展的娛樂節目。在韓國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視娛樂節目,都是以收視率為依據,不好看或不受歡迎的作品往往根據收視率及整體格局而淘汰掉。因此,真正我們所看到的節目都是從一批批淘汰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
第二,韓國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受到美國扶持,因此對其文化多少有著潛在影響。在大量接收了美日的一些流行文化,在電視傳媒中對于電視娛樂節目則會更加注重娛樂精神,只要是在遵守倫理道德的情況下,勁爆的選題、夸張的表演都充分展現其娛樂的本性。
“在電視事業化模式向產業化轉型的過程中,電視節目主持人群體作為電視傳媒的有機組成部分,最早被賦予了品牌標志的色彩。樹立主持人自身的鮮明標志,才能貫通整個節目,樹立起以主持人為標志的品牌節目。
3.1 中國主持人在圈外
國內的主持人大多是科班出身,一般在外貌、口才都比較突出,專業程度很高,但機智風趣、能夠產生明星效應,有力“活場”的主持人相對較少。如果把一檔綜藝娛樂節目比作一個圓圈的話,那么國內的主持人一定是站在圈外的,整檔節目就全權在他掌握之中了。對比國外節目不難發現,國外的節目主持人
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更多的是半路出家,然而在他所主持的節目中,你會發現雖然他主持得不那么專業,甚至會出現一些失誤,鬧上一些小笑話,但整個節目下來你又覺得是那么的自然,因為他在節目的圈里。
3.2 韓國 MC發揮的娛樂效果
在韓國主持人一般被稱為MC (Micphone Controller,控制麥克風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能控制人們心情,制造喜怒哀樂氣氛的人。韓國節目的MC會在臺本的基礎上添加自己對于節目的認識,更大地發揮出節目的娛樂效果,MC的現場發揮也是綜藝節目的一大看點,他們懂得怎樣與嘉賓更多更好地進行互動,讓整個節目更生動有趣,甚至犧牲形象來保證節目效果。韓國不同于中國的是,現今中國的娛樂節目中大肆盛行多人主持的主持風格,但實際上有些主持人在節目上只是充充場面,有的主持人甚至一整臺節目下來,一句話都沒搭上,或者是團隊的分工不明確,容易出現搶臺詞的現象,而在韓國的節目中雖然名義主持是單一的個人,但實際上卻有一個人才濟濟的團隊,那就是節目的固定出演嘉賓。
第一,主持人帶動不夠,氣氛需加強。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特別是娛樂節目,不能以節目而主持,而是要真正沉浸到節目中,用真實情感來感染觀眾;而且,國內缺乏好的娛樂女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不能真正放開。
第二,節目資源缺乏,技術水平落后。在國內要尋找出好的話題,每期要請到的明星等硬件設施都不足,真正大牌的明星在國內基本上都不上娛樂節目,在經費問題上,一次性也不能請幾個以上的大牌明星。軟件上,我國綜藝節目基本棚內拍攝的較多,像韓國外出的拍攝每位嘉賓都有一個VJ跟,在國內暫時還不能實現如此大規模的制作模式。
第三,缺乏創新,千篇一律。《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等相親類節目掀起了一陣電視相親風,各大電視臺便相繼推出類似的節目,千篇一律,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在模仿國外節目時,照搬全抄,無創新意識,反而增加觀眾的抵觸心理。
第四,過于完美,缺乏真實感。某些節目為了保護藝人的形象,制作的過程太過于明顯,使節目反而缺乏真實感,讓觀眾無法貼近,感覺嬌柔做作。
國內綜藝節目在結合自身優勢順應多元化發展綜藝娛樂節目的同時,應重點加強發展國內偶像明星產業鏈與后期節目制作團隊的增強,由此彌補對于娛樂人缺失、明星綜藝形象定位的尷尬局面,打造出屬于我國本土健康、積極的藝能節目,創造新一輪的收視神話。
參考文獻:
[1]朱春陽.當代廣播電視節目生產機制的選擇與演變[J].視聽界,2007(5).
[2]宋蕾,王天盈.電視綜藝節目收視分析[J].視聽界,2006(5).
[3]祝炳俊.“超女”收視狂跌 湖南衛視“補償”廣告商[EB/OL].每日經濟新聞(2006-09-15)[2016-01-14]http://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15/ content_5095179.htm
作者簡介:李詩涵(1990-),女,湖南永州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主持與播音。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項目“泛娛樂化時代電視主持人的社會責任及其價值引領”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