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路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百姓說法》欄目組)
?
電視法制節目的泛法制化探討
許曉路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百姓說法》欄目組)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法制建設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法治節目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并且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視節目中的娛樂性越來越關注,給法治節目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同時,法制節目也出現了系列的問題。本文對我國的法制節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
關鍵詞:電視法制節目;泛法制化;發展
20世紀初期,法制節目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制教育節目,出現在我國的各大電視臺上。近幾年,法制教育節目在節目制定、剪輯和內容安排上逐漸走向成熟。盡管電視法制節目的體系有著較為完整的體系,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法制節目在選材方面不當、法制的形式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探討,對法制節目進行分析和闡述,對法制節目進行了創新,提高了法制節目的專業性,明確了法制節目存在的目的,在社會上傳遞了一種正能量。
1.1 法制節目在內容的選擇的欠缺
近幾年,我國大部分電視節目普遍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各大電視節目幾乎都大同小異,沒有明顯的區別,法制節目也沒能幸免。大部分電視法制節目都是以刑事案件為主,民事和商業等案件較少;在內容選擇上,對地方、人民群眾的案件較少,甚至有的電視臺已經完全忽略此類案件,法制節目在內容的選擇方面過于單一化,無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導致電視法制節目存在的價值沒有顯現出來。
1.2 法制節目的內容無法吸引觀眾
在我國的法制節目的內容選擇上,對社會上的重大案件極為關注,但由于法律知識的含量較大,人們對高質量的法律知識沒有清晰的認識,使得法制節目在法律知識的傳播中呈現出枯燥、無趣的現象,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電視的收視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1.3 法制節目過于理論化
大部分法制節目單調地宣講法律知識,嚴重缺乏故事情節,導致法制節目過于死板,趣味性不強,沒有很好地抓住人們的興趣點。我國的法制節目的發展處于瓶頸期,因此可以嘗試在法制節目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
2.1 有針對性的選擇法制內容
法律是人們在社會上一切活動的重要保障,法制節目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面向全社會。法制節目中包涵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商業案件等,對普及法律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制節目在內容的選擇上不易過于單一化,應該選擇全面且有一定針對性的案例進行解析。
2.2 電視法制節目具有故事成分
在我國,故事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此,電視法制節目的創新和改變也可嘗試將案件和法律知識與故事性相結合。在法制節目的播報過程中,將事件的實際情況故事性地進行再現,以情景劇的方式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在故事的結束時,對案件和相關法律進行解說,但不易過多,幾句就好。這樣的創新模式不僅僅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也受到了輿論的好評,并有效提高了法制節目的收視率。
2.3 電視法制加強互動性
電視法制在對法律知識的傳播中應該具有一定的互動性,應該多聽聽觀眾的意見和想法,不能只是一味地注重案件的案件講解。應該有效地利用網絡、電話等形式進行有效的互動,還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進行互動,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對需要幫助的觀眾提供反映問題的途徑,甚至也可以有效地參與到重點案件的講述中。同時,在與觀眾的互動中,還可以有效地聽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建議,有助于電視法制節目的不斷創新和改進,有效地帶動了觀眾的思想情緒。但在構建電視法制節目的互動平臺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措施,以此來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這是法制節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有效地提高了電視法制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法制節目由建立到成熟,由開始的講法到不斷的拓展,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在法制內容的選擇上和播報的模式中,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了解關注的需求,為需要幫助的觀眾提供有效的法律溝通途徑。在講法的過程中,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增加案例的故事性,對社會上的熱點法律事件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還可以有效緩解電視媒體與觀眾的關系,提高電視法制節目的收視率,體現電視法制節目存在的價值,為我國的法制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靜霞.電視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走向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
[2]李天茂.淺談法制節目的“改良”之路[J].視聽,2013(1).
[3]陳克,李曉君.我國法制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與趨勢[J].新西部:理論版,2013(8).
[4]張婷婷.電視法制節目在推動法治建設中的定位[J].人民論壇,2014(23).
作者簡介:許曉路(1980-),男,山西臨汾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法制節目拍攝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