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今天,無論從中國夢的實現動力還是從中國夢的重要目標而言,它都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價值觀之生命力,在于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發揮作用。否則,即是油浮水上。傳統文化就學術形態論,乃儒釋道者也。三者中,對老百姓人倫日用等公私生活方面,影響最深且巨者,是儒家學說。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幾千年來,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套核心價值觀,并在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價值觀者,仁義禮智信也。其中“仁”最為根本。人世間的道理是由感情開始的,“道始于情”,這是“仁”的出發點。仁者,“愛人”。愛人的品質由何而來?“親親為大”。仁愛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愛親人是最根本的愛。但“仁愛”又不僅于此,人們應由“親親”擴大到“仁民”。每一個人如果把愛擴大到愛他人,那么社會不就和諧了么?另外,統治者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要行使“仁政”。仁政者,必從關心民生開始。所以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因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儒家的價值觀,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德治為本、以修身為本、以家庭為本,提倡“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儒家價值觀中,仁是根本,貫穿始終。但以人為關鍵,人是天地之核心,只有人才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如此的價值觀,要求我們站在人生命主體之立場上,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存養功夫,力求去除私欲,逐漸明了天理,即“明明德”,達到所謂的至善。時時記住要“為善去惡”,使自己的心靈臻于廓然大公的干凈清明境界,逐漸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與人生智慧。
質言之,傳統文化雖經百年滄桑,但其價值觀仍然滋養著當今多數國人之精神,對百姓的生活起著支配作用。復興傳統文化,有助于療治當今社會價值缺失之痼疾。
文化自信最為核心者乃學術自信。只有學術自信了,才有文化自信。與西方相比,自然科學我們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與之比肩,我們發展甚快;但人文社會科學,我們至今仍然處于落后狀態,且尤以人文學為甚。造成如此境況之深層原因,恰與20世紀百年以來國學之不彰有莫大關系。國學者,中國固有之思想文化與學術體系者也。國學與國家共生共存,國家依靠其國學而生存,國學依賴其國家而昌盛。近代以來,我們學習西方,并仿西方建立大學,實行分科學制,傳統國學經史子集等內容被分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學科內,讓現代吾輩再難一睹國學整體之風貌,亦無法再領略先賢治學之精微方法。這也致使現代之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多為唐詩宋詞之記誦,漢服唐裝之穿戴等,對幾千年中華古典學術之堂奧,知之甚微。令人深為之喟嘆!這實乃傳統文化之深層次的斷裂。
正是此斷裂直接造成民眾的歷史虛無主義,對自身民族與國家之歷史缺乏溫情與敬意,遑論尊重。且將傳統視之為現代化之包袱,一有不如人處即將罪責歸因歷史與傳統,對傳統文化之精粹不加辨析,但言“封建”、“專制”,定性的標簽一貼,即證明歷史是一團黑,皆可扔進垃圾堆。即便今日傳統文化又成熱潮之下,細辨之,但態度上仍是“抽象的肯定,具體的否定”者居多。雖云從歷史上看,后現代化國家于現代化初期,多采啟蒙式文化動員,易否定自身文化傳統,但放眼世界,如中國對傳統文化之如此決絕者,畢竟少之又少。
古今之辯,中西皆有。我們學習西方,學至今日,真正要學的,應是學西方在古今之辯中的態度。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是西方進入現代文明的標志性事件,但皆以古代批判現實為開端。無古典文明之復興,就無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之基本精神即奠定在古典文明的重新理解之上。在西方現代性發展中,諸如盧梭、馬克思、尼采等,幾乎所有重要思想家都是借助古典文明批判現代性的種種弊端,從而大大推動現代性之發展。古今之爭是現代性之應有之義,但對現代精神最有力之推動,恰恰來自傳統。
加強國學研究,復興傳統文化,讓我們對古代優秀文化真心引以為豪,如此才能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從而推動中國現代性之發展。
在新世紀,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建設須植根于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我們黨對意識形態與傳統文化之關系的最為清晰的闡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它迥異于西方政黨,它是執政黨,不是議會選舉黨;它是精英的黨,是向社會輸出價值的黨。它帶領中國人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所以,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建構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本,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鄧小平同志曾經很形象地講過三句話。第一句是“老祖宗不能丟”,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第二句是要“搞清楚”,即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第三句是 “講新話”,即要根據新的實際發展馬克思主義。新形勢下,“講新話”的延伸,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化。馬克思主義一定要接續中國文化,且要水乳交融。這才能促使我們黨之意識形態不斷創新,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