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報社)
電子政務視閾下的網絡輿情主導權問題研究
孫 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報社)
在我國,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建設,通過有效實施電子政務來進行網絡問政,加強網絡輿情引導,避免負面的網絡輿情給國家、社會及人民帶來影響。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在電子政務視閾下解決網絡輿情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此問題,希望對于正確引導網絡輿情有所幫助。
電子政務;網絡輿情;主導權
電子政務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政府組織結構和政務流程的優化,從而實現管理手段、管理機制、管理體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創新的一種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互聯網已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反映民情、表達民意、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渠道。此種情況下,為了避免負面輿論給個人、社會及國家帶來不良影響,應當正面引導網絡輿情。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積極建設電子政務,促進網絡問政的實施,強化對網絡輿情的正面引導,從而良好地治理社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從電子政務的視角來看,解決網絡輿情主導權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礎的一步,是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的反映監督功能。只有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的反映監督功能,才能夠在落實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借助網絡輿論,處理好社會事件,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對于網絡輿情的反映監督功能的認識,應當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1 網絡輿情直接反映社情民意
傳統的政府管理在組織上是金字塔結構,信息的傳達層層遞進,在這一過程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將會經過多次篩選,很容易導致信息失真,使真實的社情民意難以傳達到權力中心,且這種方式傳達需要較長時間,社會事件難以得到及時且有效地解決。但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網民不僅能夠借助設施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件直接傳到網上,還能在網絡上獲悉事件信息、評論事件。由此看來,互聯網平臺能夠直接傳達社情民意,而不受到政府職能部門的約束與限制[1]。
1.2 網絡輿情能夠監督預警
在西方國家,輿論監督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權”,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而過去,無論是國家為民眾提供的政治表達渠道還是借助傳統媒體,都無法真實的、及時的有效的傳達社情民意,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輿論監督。但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形成的網絡輿論,將公民原汁原味的言論呈現出來,監督和批評政府職能部門,使公共權力受到制約。由此看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起到了傳統媒體所不能起到的作用[2]。
當然,要想解決網絡輿情主導權問題,還需要重視網絡民意表達的民主價值,正確看待民意,以正確姿態回應民意,進而制定正確的政治決策,為國民安康、社會和諧,國家健康發展而努力。形成良性互動的網絡參政議政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做法如下。
2.1 政府領導以開放的姿態重視網絡及其民意表達
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媒體對社會輿論影響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黨建工作,服務于民,政府領導應以開放的姿態重視網絡及其民意表達,使政府領導能夠傾聽到民眾最樸實的聲音,虛心聽取廣大民眾的意見,從而優化調整政府各部門工作,以便政府各部門工作的良好落實,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另外,政府領導在以開放的姿態對待網絡及民意表達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當前網絡環境及網絡傳播內容等,進而科學、合理地建設網絡文化,優化網絡環境,正確引導網絡輿情,避免負面網絡輿論橫行[3]。
2.2 網絡民意直接和間接影響政府決策
網絡的開放性,使廣大網民能夠直接、快速獲取到政治信息,如政府出臺的政策、頒布的法規、提出的決議等,廣大網民可以從自己理解和認知的角度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網民原汁原味的言語將快速地反饋到政府決策層,使政府決策層能夠傾聽民意,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使政府各項政策的落實,都能夠維護民眾、社會及國家。
2.3 政府官員與網民直接互動
積極促進政府官員與網民互動,對于促進政府工作合理、有效開展有很大幫助。很多時候,政府官員對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工作現狀了解的不夠深入,致使某些工作的落實并沒有達到“惠民、便民”的目的[4]。但政府官員通過知名論壇、政府網站和微博等平臺與網民進行直接對話,可以了解到網民對政府各項工作的意見,從不同角度衡量政府工作推行的利與弊,優化調整政府工作,保證政府各項工作的推動,真正服務人民。
政府門戶網站及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建立,可以樹立網絡輿情的“風向標”,有利于獲得網絡輿情主導權。為此,需要作出如下努力:
3.1 贏得話語權
為了避免電子政務工作受到負面網絡輿論的影響,在落實政策或提議等政
治決策的情況下,政府應當盡量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贏得話語權。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確保發布信息要依照統一口徑講實話,既不能“沉默是金”,也不能“口無遮攔”,要根據事態的發展主動設置議題,適時、適度地將權威信息逐步提供給媒體和記者,通過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作用來引導輿論,那么在新媒體的影響之下,將更好地引導廣大民眾正確思考,使廣大網民能夠正確看待政府工作,支持政府工作[5]。
3.2 主導網絡輿情
為了避免網絡輿情受到不良人士的主導,宣傳不利于黨、不利于人民的惡劣言論,政府部門一定要主導網絡輿論,高舉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旗幟,闡述一些為國為民的言論,讓廣大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政府的關懷,感受到政府是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此才能使廣大網民支持政府,傳播積極的、正能量的言論,與政府站在同一戰線上[6]。
3.3 正確應對輿情
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遠超于網民了解的信息,而某些網民僅通過掌握的片面信息,就對政府進行不實控訴,這將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推進。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應當注意充分發揮媒體優勢,發揮信息優勢,系統地拋出專業信息,正確應對輿論,讓網民認識到自己言論的不足,進而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行為。
我國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建設,通過電子政務的有效實施來進行網絡問政,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正確引導網絡輿情,避免負面網絡輿情給國家、社會及人民帶來影響。當然,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的反映監督功能、重視網絡民意表達的民主價值、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及微博微信等平臺建設等,如此才能把握好網絡輿情的主導權,為落實各項政府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1]舒國燕.電子政務視閾下的網絡輿情主導權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2(5).
[2]趙蕓,姚鯤鵬.高校網絡輿情動態監控與危機管理[J].教育探索,2013(12).
[3]徐華松.著力提高網絡輿情掌控主導權[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5,16(2).
[4]劉麗麗,陳晨,蘭月新,等.政府對網絡輿情引導與管控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5).
[5]王力塵,樊琦.以科學理論引領網絡輿情的途徑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4).
[6]趙春麗.中國網絡民主發展特征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