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鑫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偷自行車的人》中體現出的新現實主義研究
陳金鑫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遭受重創,國民經濟與社會體系崩潰,戰爭帶來的傷害如同烏云一般將整個意大利籠罩在一片絕望的陰影中。在此背景下,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應運而生。《偷自行車的人》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這部表現戰后意大利底層人民現實生活與精神面貌的電影,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都極具出色。本文主要探討分析了《偷自行車的人》中體現出的新現實主義手法及思想。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電影藝術源于現實,縱觀世界電影發展史,所有優秀的電影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核都最終指向現實世界。《偷自行車的人》正是這樣一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建過程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面貌的優秀作品。在《偷自行車的人》中摒棄了華而不實的外在形式,用極端寫實的手法,展現了戰爭對意大利社會與人民所造成的創傷,并探討了經歷戰爭后的意大利未來應何去何從。通過賞析《偷自行車的人》,有利于了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特征與魅力。
1948年11月24日,意大利著名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執導的《偷自行車的人》上映,影片一經公映,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并一舉拿下了包括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在內的五項世界性電影大獎。本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后意大利的羅馬,羅馬可謂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但戰爭給這座擁有數千年歷史、擁有無數輝煌的古城帶來了巨大傷害。電影中的主人公安東是一名已失業兩年之久的工人,他迫切地需要一份工作來維系家庭的基本生活。某天,安東終于等到了一份廣告張貼工的工作,但這個工作要求必須擁有一輛自行車。于是安東的妻子當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單,將之前被當掉的自行車贖回。但就在安東騎著自行車興高采烈去工作的第一天,他的自行車被一個陌生青年偷走。安東輾轉數次也沒能取回被盜的自行車,無奈之下,安東起了偷盜別人自行車的念頭,可在他偷自行車時卻被當場抓住,在安東兒子的哭喊中,自行車的主人放棄了追究安東的責任,最后安東與兒子失魂落魄地離開,整部電影就戛然而止。
2.1 題材選擇
在題材的選擇上《偷自行車的人》截取的是自行車丟失這一極其現實化和生活化的事件,但當丟車這一事件發生在二戰后的意大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下,就具備了深刻的現實意義。在整部電影中包括主人公在內的所有角色都是普通民眾,這些普通民眾的生活共同構成了當時意大利的社會景象。為凸顯真實性,整部的電影的主要角色都由非專業演員擔任。主人公安東的演員在現實中就是工廠的一名普通工人,而扮演安東兒子的小孩,是導演在人群中偶然相中的,安東妻子的扮演者是一名新聞工作者,采用非專業演員擔任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重要特點之一。非專業演員雖然在表演上或許存在瑕疵,但是能將電影的真實性和生活性最大化。此外,電影中故事發生的所有的場合都截取自真實的生活片段。《偷自行車的人》從題材到演員到細節都遵循著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原則,進而電影真實地如同生活再現,讓觀眾懷疑電影中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
2.2 表現手法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口號是“將攝像機搬到街巷中”。《偷自行車的人》所有鏡頭都采用實景拍攝,極力還原二戰后羅馬乃至整個意大利的真實場景。同時整部電影都是由瑣碎的生活片段組成,這些看似散亂、無章的瑣事,通過導演的精心安排,串聯成了以主人公安東為代表的戰后意大利民眾的普遍生存與生活狀態。這樣的表現手法與《紅樓夢》具有一定的相似處,二者都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還原以及生活瑣事的刻畫,迸發出令人驚嘆的藝術效果與表現力。
2.3 思想內核
《偷自行車的人》整部電影都是圍繞丟失與尋找展開,電影中自行車實質隱喻的是戰后意大利人民的精神世界。戰爭帶給意大利人民精神世界嚴重的傷害,使意大利人民丟失原有的生活信仰,大部分人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生活,人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絕望。因而在電影中人們聚在教堂祈禱,女占卜師生意火爆,人們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的幻想。需找自行車也就是在需找遺失的希望,在影片最后,主人公沒有找回自行車,但是在絕望之中仍然相信希望之光。
《偷自行車的人》高超的敘事手法、攝影技術、深刻的藝術內涵使其成為經典。但整部電影所表達的無論在怎樣的絕望之下始終存有希望的思想內核,激勵了意大利人民重拾生活的信心,這才是這部新現實主義電影不朽的原因。
[1]程慶.試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時期電影與中國新生代導演作品之異同——以《偷自行車的人》和《十七歲單車》為例[J].安徽文學,2012(3).
[2]曲轉,胡大海.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對中國電影的影響芻議——以影片《偷自行車的人》和《小武》的,文本比較為例[J].電影評介,2011(21).
陳金鑫(1996-),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意大利電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