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萍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推理類綜藝節目敘事話語分析
——以《明星大偵探》為例
劉建萍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6年3月,芒果TV推出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該節目號稱中國“首檔明星角色扮演推理綜藝秀”,一經播出便引發熱議,最終以總點擊量9億的不菲成績收官。燒腦的推理故事、鮮活的角色設定及明星的輪番登場,都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敘事學為視角,分析《明星大偵探》節目的敘事風格及敘事策略。
明星大偵探;敘事策略;敘事風格;綜藝節目
《明星大偵探》是芒果TV引進韓國JTBC的《犯罪現場》推出的明星推理綜藝秀,由芒果TV和金禾影視聯合制作,共14期。每期節目一共有六位明星玩家,在設置的游戲劇情中分別扮演偵探和嫌疑人兩種角色,五位嫌疑人中隱藏著一名真正的兇手,只有兇手可以說謊,6位玩家需在現場6~8個場景內,尋找線索指認真兇,只有找到真正的兇手,玩家才獲勝;同時,每期都有神秘高能玩家前來挑戰。游戲設置偵探酬金,玩家獲勝,偵探獲得兩根金條,其余非兇手玩家分別獲得一根金條,兇手成功隱藏身份,則拿走全部金條。
英國戲劇理論家威廉·阿契爾認為,作為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懸念就是“預示出一種十分吸引人的事態,卻不把它預敘出來。”所謂“十分吸引人的事態”就是“反常情境”的突顯,包括“平常人物之非常事”與“非常人物之平常事”;而所謂“不把它預敘出來”就是將問題提出后,用敘事策略將部分信息扣留,并一再延宕至最后答案之披露,使之呈現為一種懸而不決、扣人心弦的狀態。懸念的設置一般必須遵循“三原則”,即懸置、驚奇與滿足。懸置,就是敘事開頭的懸念生成要攝人心魄,使觀眾引領而望;驚奇就是懸念衍展與情節鋪陳要波瀾起伏、曲折生動,既要在觀眾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滿足,就是懸念結束后要給人以身、心、靈的多重滿足。
《明星大偵探》節目在設置劇情、鋪陳懸念時便滿足了上述“三原則”。在每期節目中,案件的設計、人物的設置和講述的方式,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從節目的敘事策略里,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一是懸念設置構成環環相扣的節目流程;二是時空重塑打造獨辟蹊徑的節目形態。
在虛構的敘事藝術作品中,懸念的設置是普遍存在的。對于故事的懸念,威·路特在《論懸念》中這樣說到:“戲劇性故事的講述者運用更有誘惑力的技巧來吊你的胃口,從廣義講,他埋下一顆炸彈,這顆炸彈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這樣,他把戲劇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這種能量就是懸念。”在以案件推理為關鍵詞的《明星大偵探》節目中,整個節目流程都充滿了環環相扣的懸念。節目一開始,鏡頭就掃過空蕩蕩的現場,接著偵探入場。偵探進入案發現場后,鏡頭以他的主觀視角將“尸體”即NPC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是節目的第一個環節——偵探進場,也是第一個懸念的拋出。觀眾看到這里時就會想:死去的是誰?他是怎么死的?接下來,嫌疑人以各種形式入場,他們聚集在偵探旁邊,和偵探一起觀察NPC,觀察他身上的傷口或者其他痕跡。第三個環節——不在場證明闡述,嫌疑人分別將自己當天的行動線分享出來供偵探和其他嫌疑人分析。當然,兇手是可以說謊的,觀眾在聽他們的闡述時,會主動思考到底誰在說謊?誰的不在場證明很可疑?從這一刻開始,“誰是兇手”這個懸念便會貫穿整個節目。證明不在場以后,偵探會將嫌疑人分成兩組,分別到現場進行搜證。現場取證這個環節是節目的中心環節和亮點所在。每個嫌疑人找出與別人相關的證物,每個證物都會指向一個新的線索甚至會引出另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上一秒你還在懷疑他是兇手,可能下一個證物的出現會讓你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個人。節目嘉賓和觀眾一樣,就在不斷推理、求證又推翻自己的論斷的過程中,體會到燒腦的快感、獲得滿足。
兩組嫌疑人現場取證結束后,就進入到下一環節——證據分享。在這一環節中,嘉賓把自己找到的證物及自己的推理分享出來,可以向自己懷疑的人提問問題。所有的嘉賓陳述完成后,偵探會總結并提出自己的推理判斷,并且偵探有一項特權,就是根據自己的推論,在此環節中給嫌疑性最大的一位嘉賓投上一票。下一環節是第二次現場取證。在這一環節中,所有人一起進入現場尋找證據來證實自己的推理。在這期間,偵探可以選任意嫌疑人進行密室審問,到底誰是兇手?這一輪結束后,或許每個嘉賓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票選兇手。這個過程是每個嘉賓單獨進行的,他們不知道彼此之間的投票情況,觀眾也只能看到其中幾個人的投票,完全不知道最后的結果。當關押兇手的鐵籠出現在現場時,畫外音緩緩地、似乎故弄玄虛地公布誰是兇手,這一刻,整期節目的真相水落石出,貫穿整期節目的懸念終于塵埃落定,嘉賓和觀眾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用懸念對未知情境進行沖突或抑制型表現,將引起受眾對即將發生的未知情境的期待,謎底一旦揭開,就帶來審美主體的欣賞快感。”
作為中國首檔推理類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不僅在劇情設置上注重營造懸念,還在節目形態上重視創新,導演組稱節目形態為“30%跌宕劇情+40%綜藝搞笑+30%智能推理”。節目一共有12期,每期的推理故事都別出心裁。為了讓節目形態更加豐富,節目的編劇可謂是“腦洞”大開,每一個故事都亮點頗出:校園故事、神話傳說、穿越題材、醫院題材、足球熱門、超級英雄、民國往事、影視經典……在每期節目中,故事的背景都是不同的,嘉賓因此扮演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例如,在第四期《人魚之淚》中,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一個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海島——“人魚島”上;第十二期《命運的巨輪》,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泰坦尼克號”上。另外,還有第二期的機艙、第六期的郁金香園地、第八期的醫院、第十期的電影劇組……空間的豐富變化,使每期節目都給觀眾帶來好奇心和期待感,這也是節目廣受歡迎的原因。除了空間上的重塑,《明星大偵探》每一期節目在時間上也是獨辟蹊徑。例如,第七期節目《請回答1998》中,整個劇情設置完全穿越到1998年,包括人物的穿戴、場景的擺設、嘉賓之間的言談舉止,都好似回到了1998年。第十一期《帥府有鬼》把故事背景搬到了民國,角色設置有軍閥、姨太、留洋、天師等,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另外,角色的服裝業特別考究,姨太的旗袍風姿綽約,少將的軍裝氣宇軒昂……正是節目中的這些細節,民國的氛圍一下子就烘托出來了。因此,嘉賓更容易入戲,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會覺得自然,沒有“跳戲”的感覺。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當中,競爭與壓力越來越大,人們辛勞的工作一天后,就希望讓自己全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悅。當然,看電視或網絡綜藝節目,是放松身心的有效手段。當觀眾置身在節目時,仿佛進入了節目營造的時間、空間當中去了。或許觀眾將自己代入了嘉賓的角色當中,以嘉賓的視角來尋找線索、以嘉賓的角度來推理案情。時空的重塑、身份的互換,一方面讓參與節目錄制的嘉賓感到新穎有趣,自然表現力十足;另一方面,也會牢牢吸引住觀眾的目光,讓觀眾的思維跟著劇情的移動而移動,讓觀眾產生更強的參與感。
敘事就是敘述事件、講故事,它構成了一切敘事性文學作品的共同特征。網絡綜藝節目作為近幾年勢頭火熱的節目形式,在敘事中巧妙運用懸念,在懸念中進行敘事是其進行形式創新、吸引受眾眼球的重要手段。《明星大偵探》將推理引入節目中,成為吸引受眾的一大法寶,受眾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而可以主動參與到節目中,隨著劇情的發展一起推理和思考。總之,節目創作者應該不斷的引進、學習、研發優秀的節目,同時要深入探究節目敘事規律,進行節目形式的創新,讓本土節目被市場和觀眾接受,并逐漸形成自己固有的風格體系以及成功模式。
[1]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興國,余躍.在懸念中敘事——論電視節目中的懸念意識[J].現代傳播,2003(10).
[4]張俊英.電視法制節目敘事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戴衛·赫爾曼.新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威·路特.論懸念[J].世界電影,1982(3).
[7]于德山.大眾傳媒時代的電視文化與當代中國敘事格局[J].中國電視,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