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作者單位:河南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影視配音中藝術情感缺失的探究
張紅霞
(作者單位:河南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配音藝術中情感缺失的原因是無嚴格的專業培訓、配音演員語言技巧參差不齊、情感運用不到位、缺乏合作精神等。并據此提出人物配音必備情感要素:基本功與技巧的掌握、幻化人物的特征、貼合劇情的特點、豐富生活積累經驗等。配音演員只有將自己幻化成劇中人物,全身心地投入到配音角色當中,與團隊默契合作,才能情感充沛地創作出完美地角色與配音作品。
配音;情感;技巧;幻化人物
隨著商業影視多產,大量影視劇在拍攝,制作商、導演就從縮短拍攝時間這方面入手來縮減開支,導致拍攝出來的作品粗糙,再加上由不專業的配音演員來配音,導致配上的聲音與畫面人物及整體的劇情氣氛都不符,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一部高質量的配音作品,僅局限于讓觀眾聽懂人物對話是不行的,這不僅不能滿足觀眾對影視的需要,也不能夠做到影視藝術的完整性。而現在影視劇作品的配音質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感的缺失。
1.1 藝術情感的內涵
“情感是人們對與之發展關系的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反應。”配音藝術的源泉來自真實情感,藝術的情感可以由想象引發出來,豐富合理的想象最能調動配音演員在創作中的情感變化。因此,在創作時,配音演員應將自己的感情帶到規定的情境中,把自己當作為影片中人物,然后通過真情流露表達出想要的藝術感情效果,做到與觀眾產生共鳴。
1.2 影視配音的特點
影視配音是三度創作,具有很強的制約性、整體適應性及技術依賴性,當然在這么強的制約下,一旦做出完美作品,其魅力與成就將是不可估量的。
1.2.1 規定制約性
影視配音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規定制約性,是一種多度創作的藝術。在影視創作中,配音演員從創作這一個環節就開始嚴格地受原片的制約,他們只能在原片提供的語境中,訴說屏幕中角色“正在”講的話,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情緒,迅速與角色融為一體。
1.2.2 整體適應性
影視配音藝術創作具有很強的整體適應性,這是規定制約性的前提。第一,影視配音創作與時代的整體適應性。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時代的表達在語法、詞匯和發音上有著不同的要求,甚至連呼吸的狀態頻率都有著細微的差異。第二,影視配音創作與影視作品各要素的整體適應性。配音與片中內容風格相貼合,與人物整體視覺形象統一,與畫面氣氛語境融合,與音樂的情緒節奏融合。第三,影視配音創作者的整體適應性。為了把握角色和演員的表演風格,在同一時間的配音創作中,他們還要注意與對手的配合。
1.2.3 技術依賴性
不同的情況下,聲音的實際變化是不一樣的,配音演員不僅要有良好的和豐富的表現力,還要注意使用的麥克風。
1.3 配音情感的缺失
影視配音事業的潮起潮落都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雖然外界因素有很多,但影響配音作品質量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情感的缺失,而情感的缺失的現狀有以下幾點。
1.3.1 創作前準備不足
影視配音的劇本通常較長,反復研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許多配音演員輕視創作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對劇本作深入的分析,導致雖拍攝完美,做工精致,但聲音黯然失色。
1.3.2 藝術情感缺失
在電影配音中,有聲語言的表達有許多,人物的形象千姿百態,知識不深的配音演員是難以迅速地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來賦予與人物性格相符合的音色。一切藝術表現都是以情感為支撐的。無論是表演還是創作,都要有真切的以物為我的真情體驗感受。缺失情感的創作是無法成為完美的配音作品的。
1.3.3 無保障低待遇
相對于演員片酬高備受關注,配音演員知名度低收入也低,且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配音演員的門檻降低,從業人員越來越多,競爭大、業務少,收入也相對低。
2.1 配音員演員素養問題
配音演員需要具備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專業水準。配音演員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與原片對上口型就結束了,他是需要專業理論學習和長期的實踐磨練。達到合格的配音水平,具有難度的技術,是要學習對應的配音理論和技巧。
2.1.1 語言技巧基本功不扎實
一是隨著配音演員的門檻降低,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導致配音演員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士也來擔任配音工作。二是不少有過專業基礎訓練的配音演員,工作時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無法不斷學習,沒有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基礎不扎實。
2.1.2 配音演員聲音缺乏彈性
聲音的彈性就是對聲音隨著情感改變而改變的那種力度。聲音缺乏彈性會導致情感的變化不明顯,無法更好的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但現今有部分配音演員的聲音缺乏彈性。
2.1.3 規定情節不會幻化人物
配音是一個工作量巨大的工作,讓配音演員去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角色也成
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望,所以角色的感知要根據配音員自己的揣摩和配音導演的引導。使我國許多配音作品只能采用流水線作業式的配音。配音演員缺乏對劇本的滲透,就無法對劇中人物進行準確的定位幻化人物。
2.2 團隊合作和人才問題
配音不是獨角戲,他是有對手戲,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合作伙伴之間的默契。但隨著老一輩配音演員退出舞臺,新人才得不到挖掘,也會導致配音事業黯淡無光。
2.2.1 缺乏空間意識
唯有依靠各種聲音與環境聲搭配,樹立空間意識,才可以在平面的熒幕上虛擬出影片的空間感。后期配音時各種各樣的聲音元素多采集,才能搭建起一個可信的空間環境,讓觀眾信服。經費不足和制作水平低下會影響到配音的質量,很多制作團隊和配音演員缺乏空間意識。
2.2.2 人才缺乏
據統計,我國從事配音工作的約有150人,專門開設影視配音專業的院校、配音專業培訓機構更是鳳毛麟角。而已開辦配音專業的院校機構,教學條件多半又達不到市場所需求的標準,無法培養出滿足實際配音需要的人才。
配音演員要想完整地表情達意,塑造貼切的人物性格,就必須掌握配音的專業功底,貼合劇情中人物的特點,與對手匹對;同時,與現代技術進行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塑造完美的聲音形象。
3.1 專業功底的掌握
配音演員要有氣息控制能力,要具有特色的聲音,在工作時,要始終保持著充沛的情感狀態。因為配音演員的工作地點在室內,且持續工作時間較強,無論有多少劇本都要始終保持專業的水平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因此配音演員的專業功底一定要硬。
3.1.1 掌握材料感知角色語言
了解原片的時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內容,認識原片的風格體裁,分析原片的語言特征,找準劇情發展的脈絡,理解劇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氣質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配音演員,如同電影演員備稿一樣,在進行藝術創作前,要進行充分準備。了解原片的時代背景,理解原片的思想內容,分析原片的語言特點,認識原片的題材風格,理清原片的發展脈絡與線索,找準劇情發展的脈絡,理解劇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氣質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這樣才能準確生動地再現原片人物形象。
3.1.2 掌握氣息注重聲音作用
配音時情感與氣息控制是相通的,且會對聲音產生影響。因此,再給影視人物配音時要掌握氣息控制,還要與情感運用、聲音變化緊密相連。影視劇配音是需要連貫性的,想要做到一氣呵成就要必須將感情貫穿其中。所以,情感運用與氣息控制和聲音變化是有巧妙的聯系,不僅互相影響,還能互相促進。
3.2 貼合人物的背景特點
人物的背景包括原片故事發生的時代、地點、人物的生活習俗、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風土人情等。聲音的造型因人物關系不同、規定情境不同、情感不同而受到影響。劇中人物年齡、性格、感情、信仰和社會認知,以及社會地位發生改變時,配音演員在其配音中都要有相應的變化。例如,《甄嬛傳》故事所處的時代是清朝的宮中,語言有半白半文言的感覺,給甄嬛配音的季冠霖在甄嬛痛失孩子的戲中,將一個雖知仇人是誰卻不得不忍隱的妃子形象與孫儷的表演完美統一起來。
3.3 貼合人物性格的特點
一部影視劇作品中,每個人物性格各異,配音演員不僅要貼合人物性格特點,要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分析,要通過語速的快慢來調節情感的表述。通常,語速較快聲音尖利、性格開朗的人聲音飽滿富有感染力、性格膽怯的人氣短聲弱語氣遲緩。這樣既符合觀眾的審美,也達到塑造角色時聲音與形象的統一。例如,電影《黑郁金香》中,著名配音演員童自榮對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表演的配音極為成功。一個英俊富有正義感,另一個毫無心機軟弱善良。
3.4 幻化人物的特征
在理解深入原片的過程中,先從角色的行為模仿入手,走進片中角色,從角色的思想行動換位思考,由表及里、由內及外地進行推敲,把握行為邏輯和語言特征,使其加工成形神兼備的,有語言生命的角色。
3.4.1 以原片表演為基礎抓特點貼合人物
配音演員工作就像演員演戲一樣,在片中的表演為基準進行創作。要把握原片演員的表演特點,才能更好地還魂。只要把自己當作戲中的演員,才能實現形似,但這僅僅是完成了第一步;有時配音演員要利用自己的聲音、語言去彌補原片角色的演員在表演上被會有公認不妥當的地方,盡可能地用聲音彌補他的表演缺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形神兼備,才能塑造出有生命、有性格的形象。
3.4.2 以規定情境為依據幻化人物
配音演員在進入配音創作時,應該以規定情境為依據幻化人物。配音演員始終要用內心感受并完全投入到劇中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電影《追捕》中,著名配音演員丁建華把女主角在受到狗熊威脅爬到樹上尖叫聲配得讓觀眾驚訝不已。談到自己這段配音時說就感覺到一只兇惡的熊撲向自己,她在配音中,真切地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不僅還原了原片人物,還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影視配音不應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配音員本身的語言技巧方面,忽略了藝術情感方面。配音演員也是演員,影視配音創作接近表演的范疇,同時接近播音的范疇。相對來說,影視配音藝術更接近表演。配音演員要充分的調動自己的心理各種功能,才能創作出讓觀眾銘記于心的聲音形象。
影視配音是熔技術、藝術于一爐;導演、表演合一體,聲音,表情成一統的綜合技巧。只有真切地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還原劇中的人物形象,才可以得到廣大觀眾的贊譽。
[1]陳雅麗.實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2]段鴻欣.外國影視劇翻譯的心理學解釋[J].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3]富潤生.聲音造型和語言藝術——譯制片演員藝術的探討[J].電影通,1980(15).
[4]侯麗紅.三個卡西莫多與一個雨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