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黃俊芳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淺談重慶方言電視劇衰落的原因及發展策略
——以方言劇《街坊鄰居》為例
周 瑩 黃俊芳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方言劇作為重慶本土電視劇的重要分支,有著很強的地域文化特征,內容上多為幽默喜劇,以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為主。川渝方言劇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發展高峰: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以《凌湯圓》為代表,第二次是90年代以《山城棒棒軍》為代表。之后重慶方言劇發展緩慢,一直未出現能與《山城棒棒軍》比肩的作品。本文以《街坊鄰居》為例,淺析重慶方言劇衰落的原因及發展方向。
方言;電視劇;《街坊鄰居》;重慶
重慶方言情景喜劇《街坊鄰居》第一部于2000年上映,共100集。因篇幅較長,為求“穩”,該劇按季拍攝播出。第一部播出后收視火爆,最高收視率曾達30%,而2004年播出的第二部則收視率下滑。10年過后,《街坊鄰居3》重出江湖,在2015年春節播出期間,當重慶電視臺其他頻道的收視率均有下滑時,《街坊鄰居3》在播時段的收視率卻是上升的。不過,盡管如此,《街坊鄰居3》的收視率和第一部相比,差距還是很大。
雖然重慶方言劇每年都有新作品出現,但重慶本土方言劇的發展呈衰落形勢也是不爭的事實。自2001年起,重慶方言劇開始持續低迷,市場萎縮,收視率欠佳,雖然數量龐大,但精品難尋。
對于方言劇衰落的原因,本文將以《街坊鄰居》為例,從4個方面來探討。
為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早在1986年國家就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又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在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到電視作品上,就有了“方言劇上星受限”的規定。因此,像《街坊鄰居》這樣的方言劇難以在上星衛視播出,只能在重慶文體頻道等地面頻道播出。平臺上的限制使重慶方言劇所能輻射到的受眾群體基本限于當地和周邊少數地區,對其發展相當不利。
由于東西部經濟差異,造成了不同地區的影視創作環境及資本投入的差距。相比資源集中的北上廣來說,重慶無論在財力資源還是人力資源上都遠遠不足。國家一級導演、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鄢光宗曾建議重慶市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扶持青年影視人才的政策,以解決重慶本土電視劇發展中人才資源匱乏的問題。
然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限制不僅體現在演員陣容上,還體現在人才流失的問題上。北上廣地區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和更優渥的待遇,導致一些優秀的重慶本土編劇、編導、演員等選擇外出發展。
除了地域文化的差異造成重慶本土方言劇受限外,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背景、不同階層的人群文化品位也有差異。如《街坊鄰居》系列情景喜劇講述的鄰里生活,對年齡偏大的群眾、居家人群以及追求休閑的人群存在吸引力,但對知識分子、年輕人這些追求刺激、高品質的群體來說,就顯得過于瑣碎。所以說,觀眾文化口味的多樣化也造成了電視劇受眾的分流。
同時,方言劇所表現的內容往往帶有該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相較于都市劇、家庭倫理劇(婆媳劇)而言,方言劇與本土觀眾更為接近,有其獨特性卻少了些能讓全國觀眾產生共鳴的共通性。
《街坊鄰居》播出時,平均收視率高達25%,而近兩年排在收視前列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收視率也僅有2%。這巨大的差異背后隱藏的是市場的變化。
重慶衛視于1999年上星,當時全國上星的衛視并不多,《街坊鄰居》能夠一炮而紅,除了內容上的優勢外,還因當時的市場并沒有如今開放。在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很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資拍攝并具有某種政治目的的“行業劇”和政治宣傳劇,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市場因素才得到重視,并開始蓬勃發展,表現為電視劇年產量逐年增長,并出現不同種類。另外,韓劇、泰劇、美劇的引進在使中國電視劇市場更加豐富的同時,也讓競爭也更加激烈。
那么,如何讓重慶方言劇走出困境,再創輝煌,本文認為:第一,打造品牌方言劇的首要前提是組建好的團隊,從編劇到拍攝制作都堅定地走精良路線,求質不求量;第二,要有時代感。《山城棒棒軍》的成功,更深層的原因是它對當時重慶直轄后重慶人對巨大變化的適應進行了最真實的寫照,所傳達出來的人情冷暖、時代特征是跨地域的,因而成為經典。
如前所說,雖然重慶方言劇的發展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難,但基于良好的資源基礎和受眾基礎,只要找準了方向,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本文系2014年度重慶市社科規劃(培育)項目《重慶本土電視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PY82成果之一。
周瑩(1978-),女,漢族,重慶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導師,研究方向:影視傳播。
黃俊芳(1994-),女,漢族,浙江麗水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