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欽華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采訪中的媒體自身觀點研究
駱欽華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是信息的傳播,新聞采訪是信息的采集和收集,一般是通過新聞記者獲取、交流、攝像和整理等形成的。當前,電視新聞采訪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分析電視新聞采訪如何有效表達媒體自身的觀點。
電視新聞采訪;自身觀點;研究
1.1 新聞現場判斷力不夠
新聞是否屬實,新聞是否有價值,這些都需要新聞記者來判斷,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新聞事件不能提前預見,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就算新聞記者提前準備好新聞稿件,也不可能與采訪現場的情況完全一樣,在遇到復雜的新聞報道的時候,一些經驗不足的新聞記者會不知道如何反應,導致喪失新聞判斷力。
1.2 無法掌控自身情感
有些新聞記者情感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進行電視新聞報道的時候容易造成極端化,要么沉醉于現場的氛圍中,忘記了自己的自身職責,如一些新聞記者感情豐富,容易被新聞現場氣氛感染,出現激動、悲傷、高興等情緒,無法客觀的對新聞事件進行采訪和報道;要么就是對新聞事件冷漠旁觀,置身事外,不管什么類型、什么題材的新聞事件,不管現場氣氛如何,重視保持相同心態,沒有表情。
1.3 未擺正采訪與被采訪對象關系
有些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帶有主觀好惡,如在對一些弱勢群體采訪的時候,會有強烈的優越感,導致采訪態度惡劣,語氣生硬,讓采訪者有緊張感和抵觸心理,失去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公正性;有些新聞記者在采訪一些官員或者企業高管的時候又有諂媚之意,沒有突顯代表公眾問話的態度,這也失去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可信度。
1.4 關注自己多過關注新聞本身
有些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喜歡在鏡頭上過多地關注自己,忘記了新聞采訪本質,導致在采訪時貽笑大方。所以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時,要注意新聞現場本身與鏡頭采訪相結合。
1.5 新聞采訪不嚴謹較隨意
人們經常會看到在一些新聞節目中,有些記者設置的問題都是模式化的,如“請問,你有什么感想?”“請問,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呢?”等,這些形式化的問題,無法進一步深入到新聞事件中,所以對新聞采訪提問能力也有一定要求。進行新聞采訪時,新聞記者要充當的是問詢者、探尋者的角色,要將采訪實質作為提問。提問是新聞采訪的核心內容,新聞采訪的提問技巧也是對新聞記者的考驗,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分析,提煉語言精華,才能進一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只有通過日常累計,才能具備良好的現場反應能力,擁有流利的口才與談吐。
電視新聞報道實際上是對社會客觀事實的實際報道,而因為受到人的因素影響,所以難免對新聞電視新聞客觀報道產生主觀態度的影響。電視新聞報道者所報道的新聞內容實際上就是新聞報道者的思想產物,有他們的主觀思想在里面。記者在進行電視新聞報道時,難免會帶入一些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而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因為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會對新聞內容有所舍取,這也會導致在新聞報道中將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與觀點帶入到其中。
專業的電視新聞工作者,除了要能夠將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進行表述出來,還應該能夠讓新聞報道反應客觀、真實的內容。新聞報道實際上就是信息的傳遞,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接受電視新聞采訪與被采訪行為,就必須要還原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正確地反映出新聞事件存在的問題,讓新聞報道的價值更有效。
在進行電視新聞報道時,要用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說服電視新聞接受者,要注意語言的選擇,復雜與簡單、不同的詞語都會讓新聞報道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電視新聞畫面的表現也是新聞采訪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電視記者所拍攝的角度、時間和方法都會影響新聞表現,這些不同的拍攝手法能夠體現出新聞報道者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與立場,所以新聞報道者與新聞拍攝者要緊密配合,將新聞事件真實、有效的還原。
在進行電視新聞報道時,電視新聞采訪記者必須認真分析,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能過多地融入主觀情感,以免造成新聞報道內容的確實,不能體現新聞報道信息的真實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新聞事件隨之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也越來越熱切,為了給人們帶來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必須對媒體自身進行不斷優化,從客觀的來還原新聞事件的真實有效性,用公正的角度來分析看待問題,滿足人們對電視新聞的需求,推動電視新聞行業的不斷前進。
[1]王忠理,朱文峰,丁高波.電視新聞采訪與媒體觀點[J].新聞前哨,2005(3).
[2]黃宏芳.電視新聞采訪要重視媒體自身觀點[J].科技傳播,2016(7).
[3]王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