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箐
(作者單位:菏澤市廣播電視臺)
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應用
王 箐
(作者單位:菏澤市廣播電視臺)
鏡頭語言是一種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語言,用于電視新聞攝像中,可以直觀、具體、鮮明與形象地傳達含義,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本文通過分析鏡頭語言的應用現狀,進一步闡述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應用策略。
鏡頭語言;電視新聞;新聞攝像
通常,從攝像機所拍攝出來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可以感受到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正所謂是“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鏡頭語言。雖然與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電視新聞主要以敘事為主,鏡頭語言作為電視新聞中的常用語言,可以對客觀事實進行生動的描述,闡述相應的觀點,起到深化新聞效果的作用,在電視新聞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要采取科學高效的措施,把握好鏡頭語言的應用策略,避免陷入應用誤區,切實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為觀眾提供優質的節目。
1.1 邏輯性
在電視新聞的制作過程中,合理地運用鏡頭語言,可以使畫面內容更加飽滿,將所要表達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任何語言都要有邏輯性作為保證,鏡頭語言也不例外。鏡頭語言的邏輯性,可以提升所要表達的新聞內容的銜接有效性,形成邏輯清晰的新聞報道,把新聞報道的背景表述得詳盡得當,使報道的情境得以真實、具體、豐富地再現,利于觀眾還原、接受新聞報道的內容。
1.2 真實性
新聞報道本身有著真實性、客觀性與時效性的原則,在運用鏡頭語言進行電視新聞攝像的過程中,也不能與這一原則相背離,故而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是鏡頭語言應用必須遵從的標準。基于電視新聞媒體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做任何新聞報道都離不開真實性的原則,應用鏡頭語言就是為了深刻、真實地描述新聞報道,提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1.3 主題性
新聞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對于電視新聞來說,多以新聞報道為媒介,而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鏡頭語言恰當通過其自身技巧性的使用,將新聞事件的主題明確清晰地呈現出來,使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從畫面中獲取最主要的信息和資源,及時了解新聞事件本身。
2.1 畫面欠缺感染力
在采訪的過程中,一些新聞工作者往往不能對前期拍攝中鏡頭語言的運用給予足夠的重視,而是在節目編輯制作環節再對聲音和文字進行補充,造成在后期制作時,出現素材不足,畫面美感不夠,不利于呈現畫面的整體效果。在實際的拍攝環節,過分在意攝像機位的調整,不會合理地應用攝像機的移動,對拍攝完成的畫面沒有進行有效的篩選,等到后期加工制作素材出現問題時沒有辦法進行補救,致使新聞畫面整體的觀賞性不高,從而造成電視新聞拍攝內容不能滿足觀眾的信息獲取要求。
2.2 聲音與畫面效果配合不當
在電視新聞采集的過程中,為了營造真實的畫面氛圍,會拍攝很多鏡頭畫面,在后期編輯處理時,常會出現解說語言與鏡頭語言不相符的現象,本想通過畫面來營造真實感,反倒造成聲音與畫面配合不恰當,不利于新聞內容的體現。
3.1 靈活的攝像技巧
對電視新聞來說,鏡頭語言有著其不可或缺的位置。觀眾對于沒有鏡頭語言的新聞報道接受程度較低,對其的注意力及關注度都會明顯降低,過多的鏡頭畫面又容易導致聲畫分離、真實性缺失。由此可見,只有合理地運用鏡頭語言,適度地靈活運用攝像技巧,才可使電視新聞報道脫穎而出。例如,攝像通過對場景的描述,并利用鏡頭全景拍攝,為觀眾創設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大量采用敘事長鏡頭,確保畫面的連貫性,長鏡頭應站在與人眼睛最接近的位置,展示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豐富新聞事件的內容,體現電視新聞自身的表現力;掌握抓拍鏡頭的表現技巧,攝像師需要在第一時間還原新聞場景,捕捉扣人心弦的鏡頭,以此引起觀眾的共鳴。利用抓拍、長鏡頭的方法獲取真實畫面當中的細節表現,要求攝像人員有較強的專業性,具備職業的敏感度,對于電視新聞攝像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要挖掘主題,運用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對新聞進行重構,并使用對比鏡頭來突出其主題,使電視新聞的內容更加飽滿。
3.2 與其他造型語言高效配合
在創作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在明確邏輯主線、主題突出、內容真實客觀的前提下,以鏡頭語言為主導的電視新聞不是獨立單一的,同樣需要與字幕、音效等其他造型語言緊密協調配合,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鏡頭語言的表現力,符合新聞報道整體的協調性,為電視新聞節目自身的創作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此外,其他造型語言也可以幫助新聞事件敘述更加完善,彼此相輔相成、相互協調,實現電視新聞的準確、全面傳遞。
當前,在新聞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提升電視新聞的制作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實現電視新聞的長久持續的發展。本文通過對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應用分析,使相關工作者對鏡頭語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恰到好處地運用鏡頭語言,可以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整體水平,豐富電視新聞內容,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感染力和整體觀賞性。
[1]安燕.鏡頭語言與心理寫實的深化——大后方故事片創作的表象之后[J].電影文學,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