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高鄰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廣播電視中心)
電視記者如何進行現(xiàn)場采訪
吳高鄰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廣播電視中心)
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為搜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帶有特殊性質(zhì)的調(diào)查研究活動。具有目的差異性、時間限制性、項目突發(fā)性、需求廣泛性、知識全面性和活動艱辛性等特點。電視記者現(xiàn)場采訪必須做好采訪前的充分準備工作,要善于與采訪對象溝通,接近采訪對象,縮短彼此間的距離;采訪提問要講技巧。
電視記者;現(xiàn)場采訪;采訪技巧
在我國,“采訪”一詞始見于東晉史學家干寶的《搜神記序》。在古代,我國從事邸報、小報等工作的人,常把采訪稱之為探訪,且有內(nèi)探、省探、衙探之稱。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新聞采訪,是指新聞工作者為搜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帶有特殊性質(zhì)的調(diào)查研究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基礎。
電視采訪的最大特點是從采訪開始到結束,采訪者(記者)和被采訪者的一切活動均在現(xiàn)場一次完成。用“長鏡頭”拍攝,除了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各種語言因素的交流給觀眾以視聽刺激外,畫面其他聲畫因素(如圍觀群眾、環(huán)境情景等)的發(fā)展變化,也不時吸引觀眾注意,這便是現(xiàn)場采訪的聲畫多義性,新聞事件的原汁原味,給了觀眾以選擇的自由,且觀眾可以自由自在地對聲畫含義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這種毫無記者主觀形成的強制和約束,使觀眾感到親切,仿佛置身于畫中“圍觀群眾”地位,具有無可比擬的感染力。
作為一種新的電視新聞報道形式,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現(xiàn)場采訪都是處于嘗試、摸索階段。1994年浙江衛(wèi)星電視臺每晚20:35-20:55推出《黃金時間》欄目,使現(xiàn)場采訪終于以一種比較成熟專欄姿態(tài)出現(xiàn)了,在開播開篇“菜籃子”的報道,就是一批記者手持話筒,出沒農(nóng)貿(mào)市場、蔬菜基地、市府大院向大家報道杭城蔬菜供應情況,剖析漲價原因,尋求解決辦法,以嶄新的面貌、嶄新的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的印象。
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調(diào)查研究活動,新聞采訪具有以下六方面特點。一是目的的差異性。記者調(diào)查研究的目的是寫出稿件、傳播信息,以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而其也形式的調(diào)查研究則目的各異。二是時間的限制性。時效性是新聞消息的生命。新聞采寫特別強調(diào)時效性,強調(diào)“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采訪、寫作、發(fā)稿的全過程,限時限刻,爭分奪秒,否則將前功盡棄。三是項目的突發(fā)性。記者常常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立即趕赴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迅速對一個突發(fā)性的項目展開調(diào)查研究。四是需求的廣泛性。人們需要獲取新聞,但對新聞的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卻因職業(yè)、年齡、性別、學歷、經(jīng)歷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愛。所謂“羅卜青菜,各有所愛”。因而,要求新聞報道的題材、體裁等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五是知識的全面性。新聞報道要適應人們多層次、廣泛性的需求,新聞采訪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并與越來越多的學科形成日趨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記者應當是“雜家”。對各行各業(yè)應略有所知,否則寫起稿件就無從談起。六是活動的艱辛性。報紙?zhí)焯煲霭妫娕_、電視臺天天要開播。記者風雨無阻,每天都要出去采訪,還要加班加點寫稿,熱運動后回來馬上要投入冷思考,十分艱辛。
電視報道中最有說服力的是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電視記者們感到最難把握的也是現(xiàn)場,這便要求搞現(xiàn)場報道的記者,要有較高的駕馭主題與現(xiàn)場的能力。近年來,隨著電視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場采訪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手段越來越顯示出它在電視新聞中的重要地位,它以真實的現(xiàn)場感,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新聞事件,為廣大電視觀眾所樂于接受。新聞界有句行話“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可見采訪在整個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那么,電視記者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新聞現(xiàn)場迅速了解情況,對新聞事件作出判斷,找好報道角度并打好腹稿,在最短的時間里面對攝像機鏡頭,直接向觀眾傳達自己在新聞現(xiàn)場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呢?這里筆者結合采訪經(jīng)驗,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現(xiàn)場采訪的成功與否,一方面取決于記者本身的能力、經(jīng)驗、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等,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案前準備工作是否充分。采訪突破口能否選準,直接依賴記者對采訪對象特定的心理差異是否有準確的判斷,而對采訪對象心理差異的準確判斷,又直接取決于記者對采訪對象基本情況的熟悉和研究程度的深淺。因此,熟悉和研究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掌握被采訪對象的背景材料,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一位駐柏林的外國記者要求采訪希特勒,希特勒答應了他的采訪要求,但只允許幾分鐘的談話時間。這位記者為了這幾分鐘談話,竟準備了幾個星期,他一直在琢磨究竟提一些什么問題才能達到最為滿意的效果。由于準備充分,他的采訪獲得了成功,且通過這次短暫的會見,他作出了一個驚人而準確的判斷:希特勒要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可見,記者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得較多、較深刻、真實的
新聞素材,必須周密考慮,認真準備,才能提高現(xiàn)場采訪效率。
記者的職業(yè)是與人打交道,而記者面對的對象則是形形色色、各行各業(yè)的人。如何讓他們敞開心扉,盡快觸及記者想了解到的實質(zhì)性問題,是采訪的關鍵所在。接近、了解、熟悉采訪對象,讓采訪對象覺得你像他(她)的朋友,往往會使提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不久,筆者慕名采訪了一位編外的足球教練,這位教練是漳州市60多位教練中唯一一位不領國家工資的人。近十年來,他自掏腰包舉辦各類足球比賽,甚至還向銀行貸了款,前后花在足球上的資金已達五六萬元。由于他家境貧寒,高中畢業(yè)后干過搬運工、蹬過三輪車、當過酒店勤雜工,在經(jīng)濟上他顯得有點自卑。筆者剛到他家時,這位教練顯得有點緊張,于是筆者就告訴他,自己在高中和大學上學期間,也踢過足球,對足球如何喜歡并談及有關世界杯的話題。于是,這位不善言詞的教練話匣子慢慢被打開了,緊張心理也逐漸消除,與筆者愉快地交流起來,采訪也在輕松的氣氛中順利進行。可見,記者在采訪中,要從平視的角度出發(fā),深入人物內(nèi)心,努力尋找與采訪對象思想感情交流的共同點,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唯唯諾諾,應充分尊重被采訪者,關注被采訪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狀況,從而在輕快、自然、和諧、推心置腹的交談中獲取第一手材料。斯諾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名記者,他的前夫人海倫·福士德·斯諾1978年來中國訪問,向記者談及她們采訪經(jīng)驗時說,她見到毛主席,拿出了斯諾保存的一張毛主席的照片,引起了主席豐富而有趣的聯(lián)想,氣氛變得輕松自然。
采訪中,由于身份、性別、年齡、經(jīng)歷和性格的不同,采訪對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有不同的心態(tài),有的十分樂意接受,有的則勉為其難或根本不愿接受采訪。為此,記者應想方設法接近采訪對象,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可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熟人熟事中、共同的興趣愛好中尋找接近采訪對象的“突破口”,盡量使對方覺得你像朋友,甚至像知己,這樣交流起來就方便多了。
記者不但要會“記”,更重要的是要會“問”,“問”好了才會“記”得更好。提問的實質(zhì)是運用談話的方式研究采訪對象心理的一種方法,既是記者在采訪活動中的主要實施形式,也是關系采訪活動成敗的關鍵。
首先,提問的內(nèi)容要明白、簡潔,要抓住關鍵的問題進行提問,讓被采訪者有明確的思路回答問題。如果問得過于唐突和生硬,必然破壞采訪氣氛。“你有什么感想?”“你當時是怎么想的?”這類問題是許多記者情急之下用得最多的問話。其實這種提問方式是不可取的。例如,當棋手聶衛(wèi)平戰(zhàn)勝了日本棋壇擂主時,記者問:“你當時是怎么想的?”聶衛(wèi)平回答:“什么也不想,下棋時只想下棋。”可見,有針對性、富有個性色彩的問話,才能問出需要的新聞素材來。反之,則會造成令人尷尬的局面。采訪中,記者還要注意把握好主題,凡游離了主題之外的回答或談話都應巧妙地及時把話題接回來,不要造成“答”非所“問”的局面。
其次,提問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有的采訪對象工作繁忙,希望記者單刀直入,一語中的。有的采訪對象拘謹不善言談,這就需要記者循循善誘。因此,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采訪對象,記者不妨直截了當、直奔主題,不必兜圈子;對文化層次較低的農(nóng)村群眾,提問應盡量避免大而空的問題,從小處、從具體處入手,從中吸取你所需要的新聞素材。在組織采訪“兩學一做”節(jié)目時,我們就采訪了很多農(nóng)民。許多人不會用普通話表達,我們就讓他講本地方言,從身邊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說起,以小見大,使基層黨員干部在“兩學一做”活動中,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典型事例通過農(nóng)民朋友的親口敘述表現(xiàn)了出來,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采訪提問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種。一是正面問。這種形式適用于記者熟悉的采訪對象或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如干部、學者、演員、外賓等。采訪中,記者要有意識、按步驟作深入引導和挖掘。二是側面探。這種形式適用于想談但一時對往事不能產(chǎn)生回憶的,或是不善言談,埋頭苦干的采訪對象。遇到這種情況,可通過采訪他的家人、同事來體現(xiàn)他不凡的業(yè)績。三是反面激。這種形式適用于謙虛不想談、有顧慮怕談和自恃高傲不屑談的采訪對象,記者可通過在其所假設的問題中,投入一定強度的刺激,使對方感覺朝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此外,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明確采訪對象是知情人、當事人,而自己僅僅是個問路人、求路人。所以采訪中一定要語氣溫和,以求教的態(tài)度來訪問對象,耐心用心地恭聽對方的講述。只有一顆端正親和的態(tài)度,對方才會樂于把問題與內(nèi)容和盤托出。同時,記者在采訪時要嚴于律己,不卑不亢,儀表風度要得體,言談舉止要文明,盡量與采訪對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保證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1]吳辰.電視記者現(xiàn)場采訪提問技巧的思路研究[J].新聞傳播,2014(6).
[2]龐昊.電視現(xiàn)場采訪中記者的提問技巧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5(23).
[3]郝抒雁.淺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與電視記者的現(xiàn)場采訪技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4]冷梅.淺談電視記者如何做好現(xiàn)場采訪[J].記者搖籃,2014(7).
[5]王葉紅.把握主題 查找細節(jié) 善于觀察——淺議電視記者如何進行觀察采訪[J].新聞世界,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