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奕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廣播電視總臺)
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
吳 奕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廣播電視總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新聞編輯模式發生改變,如何通過提升媒介素養,做好個人定位、優化知識結構、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成為新聞編輯的必經之路。本文通過對新聞媒介素養的基本闡述,深入分析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提升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媒介素養
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信息控制權受到削弱,信息溝通的雙向性在新時代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受眾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再單一,而更具多元化。因此,新聞編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把握住信息質量的控制權顯得尤為重要。但隨著新聞編輯事業的快速發展,在盲目追求點擊量、收視率等指標下,新聞編輯質量下降,傳統優勢喪失。因此,有效提升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成為新聞從業者的當務之急。
1.1 信息來源的多元化降低了新聞編輯對信息的絕對控制權
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中,受眾受制于信息來源的單一性,電視、廣播新聞媒體為主的信息傳播模式成為主流,新聞編輯成為稀缺資源的管理者,對新聞信息控制權較大。但隨著互聯網時代和自媒體的發展,新媒體工作如果在互動性缺乏動力,則會忽視用戶體驗,進而對新聞信息、用戶信息等產生雙盲,降低了控制力。例如,當前微博、微信、論壇等媒體的興起,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在新聞報道上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甚至部分媒體以網絡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1]。
1.2 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編輯工作者重新定位
傳統的新聞媒體中,新聞編輯只需要與新聞記者溝通,策劃,進而完成制片,新聞播出。在整個過程中,對于用戶體驗往往事后才能得知,前端制作缺乏與受眾的溝通,導致新聞節目質量難以提升,吸引力下降。新媒體時代對于用戶體驗高度敏感,用戶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成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運作的法則。其中起到支撐作用的是對廣大受眾有著極為頻繁的互動,而傳統媒體則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也就需要新聞編輯承擔這個角色,加快自身準確定位。
1.3 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者的社會責任需要加強提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海量的信息,虛假信息也隨之膨脹,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謹小慎微,有效杜絕假新聞、夸大新聞。但新媒體在快捷、方便獲取新聞信息時,也間接模糊了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的警戒線,新聞編輯為追求商業利益,恣意編造虛假事實、夸大事實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在挑動社會矛盾、引發社會爭議等方面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維護社會公德[2]。
2.1 去偽存真,以信息控制者角色向信息篩選者角色轉變
新聞編輯者需要以新聞事實及用戶體驗為工作導向,加深對信息本質的認識,保證高質量、高效力的新聞事實能夠有效傳播。同時,接受新聞世界的客觀規律,以用戶體驗為第一要義,分析受眾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對新聞的傳播對象準確定位,精準投放新聞,提升新聞的社會價值。同時,針對部分新聞做好傳播前的篩選工作,去偽存真,積極傳播新聞事實,做好新聞信息的質量把關者,重新定義新聞產品,做好前期的策劃與制作,整體提升新聞質量。
2.2 積極互動,搭建新聞溝通與交流的橋梁
新媒體時代需要新聞編輯人員從幕后走向臺前,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信息溝通,就要求編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為新聞傳播做好輔助。例如,通過微博、微信群、郵件和話題等方式與用戶近距離溝通,完成調研、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為下一步的新聞制作提供支持。這種溝通能力區別于采訪能力,因此在方式與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需要新聞編輯者在日常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語言應用習慣,加深用戶認識,提升互動效果。
2.3 知識結構調整,加強自身綜合素質提升
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編輯工作者能夠積極通過自身整體素質提升,加強對新聞的敏銳度認識,提升對新聞編輯的細致化、情感化,從而有效促進新聞的傳播。以往,新聞編輯僅需要對新聞的策劃與制作負責,但在當前的新聞業態下,需要新聞編輯的知識結構復合化,加強新聞專業主義思想意識,充分提升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力度。因此,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做好知識儲備,廣泛積累,多學多用,以適應新聞媒體發展的需要[3]。
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提升任重而道遠,需要著眼于當前新媒體環境,更應從自身綜合素質出發,以新聞事實為導向,傳遞新聞情感,體現新聞價值成為新聞工作者的重要目標。
[1]秦學智.試論新聞素養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由美國石溪大學新聞素養暑期課程教學思想引發的思考[J].現代傳播,2014,36(2).
[2]張瑜燁.事實真相、新聞尊嚴和道德共識的媒介素養框架——基于“陳永洲”事件的觀察與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4).
[3]黃楚新,王丹.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從媒介素養的視角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