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郁兵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
?
新常態下如何做“活”經濟新聞報道
沈郁兵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互聯網經濟多元化的新常態下,對做好經濟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記者應該走在時代的前沿,把握大勢,讓經濟新聞“微笑”起來。
關鍵詞:經濟報道;親和力;策劃性
經濟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活動的報道。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經濟多元化發展,經濟報道在新聞報道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大可以涉及到一項新的經濟政策的宣傳,小可以提供一條市場信息。因此,好的經濟新聞不僅是政策、項目建設的傳播者,更應該做到通俗易懂,耐人尋味。那么,如何提高經濟報道的親和力,讓經濟新聞“微笑”起來,簡而言之,就是讓經濟報道人物化、故事化、生活化、通俗化,面向更廣,角度更新。
貼近性是觀眾選取新聞的重要判斷點之一,大部分觀眾關心身邊的工業經濟報道,特別是和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那些影響觀眾切身利益的經濟報道尤其廣受歡迎。因此,我們在采寫經濟報道時,要深入研究當下的宏觀經濟環境,研究受眾心理,準確掌握受眾關心什么,需要什么,找到、找準契合點。
經濟新聞要盡可能“去專業化”,太專業,是專家們看的,記者要有轉化、翻譯的能力。在新聞采訪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報道,某條路、某個項目竣工,某領導剪彩,工程投資多少,計劃多長時間建成,達產后會形成怎樣一個產能。稿件中只有一些枯燥的數據和建設過程,讀起來十分乏味。這種文章看似平穩,但缺少活力。就在于它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問題,沒有將新聞事件跟讀者聯系起來。例如,在中央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觀背景下,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推出了經濟觀察系列報道,主要反映了全區上下著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尋找發展內生動力、破解改革攻堅難題等多個領域邁出了新步伐。例如《斯有才:見證通州壓鑄產業集聚發展》經濟報道,從一個普通職業經理人的視角,講述了企業多年來如何做強做大的艱辛歷程,其中既有人物故事,又有多年來企業發展變化的鏡頭,以小見大,反映了通州壓鑄產業在互聯網+的發展進程中,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一路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
許多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本身就是一些敏感度高、政策性強、牽涉面廣的重大問題,要準確把握并報道好這些問題,需要新聞記者做好案頭工作和調查研究。在經濟轉型時期,地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一些業績突出、效益好的企業值得記者去關注和研究,探尋企業的生存之道。在2015年,為反映十二五期間全區工業經濟所取得的成績,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開辟了《我的這五年》專欄,繼續對全區經濟發展、重點經濟人物進行集中采訪,不僅用數字說明成績,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用群眾的語言、以朋友的口氣、以平等的姿態把復雜的經濟問題、經濟現象形象化,做到硬主題軟表達。例如,南通家紡城是國內最大的家紡市場,也是家紡行業的“晴雨表”,年交易量達500億元。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精心挑選了一位典型人物,即一位外地創業女大學生,從一個創業者的視角看南通家紡城的發展,采制了《劉翠:我與家紡城共成長》報道。稿件并沒有單一對南通家紡城的發展進行歌功頌德,而是以平民視角,挖掘創業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將個人命運與電商、版權保護、市場行情密聯系起來,以個案的方式記錄家紡行業發展的過程,讓觀眾看得懂,原來這么多年南通家紡城是這么發展起來的,并能發人深省。
新聞策劃是媒體內容生產的核心工作,要做活經濟新聞,需要表現形式的創新,需要借助大事件“上位”。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有大國思維和全球視野,一個地方的經濟、產業結構等問題,要把它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視野中進行審視、考量。一項經濟政策的出臺,例如股市政策、房產政策松緊等,無論在省內還是國內,引發百姓的強烈關注。記者應該提前預見和敏銳捕捉,這時候記者就應該善于捕捉“魚兒”,策劃出報道要點,既要能捉“活魚”,又要善捉“大魚”。
例如,去年以來,國務院先后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產業互聯網對正處在企業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國來說,是難得的跨越發展機會。這一行動指導意見出臺后,南通市通州區廣播電視臺及時策劃了關注“互聯網”經濟下的通州家紡如何轉型升級的專題采訪。共分為
三篇:《品牌家紡企業打響線上“保衛戰”》《傳統外貿開辟跨境電商新“藍海”》《“雙創”時代家紡“創客”成倍增長》。報道選題緊貼時代脈搏,以品牌企業、跨境電商、家紡“創客”為切入點,多維度探討傳統產業如何轉接軌互聯網。采訪過程點多、面廣,積累了豐富的一手素材。每篇報道采用由點及面的創作手法,以三個以上的不同典型,凸顯“互聯網”經濟下通州家紡轉型升級的全面性和多樣性。
唱四季歌,炒“冷飯”是經濟新聞的家常便飯。經濟新聞一般都會出現在每天的新聞頭條里,有時候真的沒有那么多新明堂,新東西,怎么辦?那就把“冷飯”炒成“蛋炒飯”和“花飯”,放點作料而已。多用圖片、表格、公式等表現形式,展示和詮釋經濟事件和政策。特別是宏觀經濟報道,涉及到一段時間內項目建設和應稅銷售方面,一年中總要有幾盤這樣的“大菜”。怎么做?一是做規模、全方位式的采訪,以點帶面,以數字說明成績;二是高端對話,采訪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或者重點企業的企業家,讓報道立體起來,以個案分析,深入解剖當前經濟發展形式;三是可以采取“走出去”戰略,實行跨區域采訪。如中部行、沿江行、沿海行等,探訪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態勢,尋找參照系,取長補短。
當好新聞記者不容易,做一個經濟新聞的優秀記者更不容易。總的來說,做好經濟新聞報道,需要記者深入研究,下一番功夫,要用多視角看問題,善于從冷門中挖出熱點新聞,從大處著眼、小處動手,這樣做出來的新聞才有血有肉,具有可讀性和耐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