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
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分析
楊 哲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摘 要:“民生”一詞有著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思想,民生新聞關注人民,貼近百姓生活,探查民情民意。本文簡要介紹了電視民生新聞理論,從時代的角度分析了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旨在促進民生新聞理論的發展,發揮民生新聞的新聞力量。
關鍵詞:電視新聞;民生新聞理論;可能性
2002年的《南京零距離》被認為是開創了民生新聞的先河,之后,各個地方臺的民生新聞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而出。民生新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有著貼近百姓生活,反映民情民意的特點,因而深受觀眾喜愛,屢創收視奇跡。《南京零距離》播出之后,引發了同行關注“零距離現象”,如何將這種民生新聞理論傳承下去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
民生新聞并不單純指關心百姓生活的新聞,其在內容上貼近百姓生活,而在內涵上則要反映出百姓的基本訴求,以百姓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1]。民生新聞立足于“以民為本”,講述百姓身邊的事,擔負著社會輿論引導的重要責任。
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南京零距離》這檔欄目,在制作欄目的過程中,電視人充分理解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特點,理解黨的路線和政策,領悟人民群眾的訴求,領悟民情民意,之后才創造出《南京零距離》這個貼近百姓生活的金牌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上述電視人的這種理解和領悟則可以稱為電視民生新聞理論。
民生新聞理論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和趨勢。民生新聞理論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立足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著眼于本土新聞特色,以關心社會、關心百姓生活為基礎,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在反映社會熱點問題,貼近百姓生活的同時,民生新聞與政府的立場相契合,通過民生新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這種發展思路是可行的。
第一,民生新聞講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貼近百姓和民眾,在百姓的生活中感受酸甜苦辣,想百姓之所想,感百姓之所感,反映了民情、民意[2]。例如《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被親切的稱為是“市民的兒子”,因為他時常深入百姓生活,親身感受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大膽的抨擊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這些都是《南京零距離》貼近百姓生活的具體體現。
第二,聚焦百姓生活。相較于其他新聞欄目而言,民生新聞更加聚焦百姓生活,真真切切地成為了老百姓自己的新聞,由關注國家大事轉變為記錄百姓生活,例如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問題、交通問題、弱勢群體問題、計劃生育問題等。以《成都全接觸》這檔新聞欄目為例,其記錄了成都市民的每一天,從百姓利益出發,為百姓排憂解難,例如揭露車站小偷猖獗的問題、偷車賊問題、公路堵塞問題等。
第三,親切的播報方式。民生新聞將播報新聞改為了“說”新聞,實現了與百姓的情感共鳴,使新聞播報更有人情味,主持人帶著放松的心情去給觀眾說新聞,這就拉近了民生新聞與百姓的距離。
第四,互動性的特征。民生新聞通常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網上留言來與觀眾進行交流,讓觀眾深入其中,以觀眾為中心,實現新聞的交互性。主持人可以在播報新聞的過程中收看觀眾的意見,對觀眾的問題進行現場解答,將新聞的話語權交給了觀眾和百姓,這就增加了民生新聞的平民化趨勢。
民生新聞貼近百姓生活、貼近社會大眾,反映民生百態的特點,決定了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新時期以來,公眾日常生活備受關注,媒體形態發生了轉變,新聞的運作方式也逐漸商業化,在這樣的環境下,民生新聞逐漸被重視起來[3]。
政府機構需要電視民生新聞來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百姓也需要電視民生新聞將自己的生活反映給政府結構。因而,民生新聞是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性特征的,這也就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發展的可能性。
而除了發展的可能性之外,民生新聞還有著較大的探討空間,民生新聞理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廣受贊譽的《南京零距離》,也存在著討論的空間,可以說,民生新聞理論在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綜上所述,電視民生新聞是貼近百姓生活,反映民情民意,與時代接軌的新聞,這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發展的可能性。而從實踐上來看,電視民生新聞理論使民生新聞有著上升和討論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朱壽桐.論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J].中國電視,2005(12).
[2]王雪鋼.電視民生新聞媒介融合的歷程與趨勢[J].傳媒觀察,2013(11).
[3]尹燕.民生新聞話語的評價意義解讀[J].海外英語,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