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凡
(作者單位:宜賓廣播電視臺)
?
淺談地方臺創作歷史類紀錄片創作
陳 凡
(作者單位:宜賓廣播電視臺)
摘 要:近年來,情景再現的手法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歷史類紀錄片的創作中。然而,地方電視臺在拍攝情景再現時,卻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在創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情況,從謀篇布局、拍攝技巧、新技術的運用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市級地方臺應該怎樣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和資金,把情景再現拍好,使之成為紀錄片中有機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情景再現;量體裁衣;避實就虛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對于歷史類紀錄片來說,其記錄的歷史、人物、場景、事件是一種過去式。為了彌補這種畫面的缺失,近年來,從《故宮》、《鄭和下西洋》到《圓明園》,情景再現的手法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歷史類紀錄片的創作中。這些紀錄片投資大,畫面精美,具有較強的可視性。然而,由于受資金、所占有的資源等因素所限,地方電視臺在拍攝歷史類紀錄片時,不可能像央視或其他大的制作機構那樣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那么,市級地方臺應該怎樣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和資金,把情景再現拍好,使之成為紀錄片中出彩的部分呢?作為一名市級地方臺紀錄片編導,筆者結合自己在創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情況,來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對于一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編導謀篇布局時首先要考慮是否一定要采取情景再現,思量情景再現是否是最恰當的方式。如果有大量相關的影視資料和照片,能夠根據這些資料,結合采訪和解說進行流暢地敘事,那么不一定非要用情景再現的手法,或者情景再現占的比例可適當少一點。反之情景再現部分占的比例可適當多一點。筆者個人認為,目前地方臺拍攝歷史類紀錄片,不必像《圓明園》一樣全片采用情景再現。相對可行的辦法是采取口述歷史加情景再現的方式??谑鰵v史是為了保證片子的真實性,情景再現是為了增加片子的可視性。至于兩者所占的比例,可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比如,筆者拍攝紀錄片《遠逝的僰人》時,由于僰人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民族,沒有多少可利用的資料,于是攝制組運用了較多的情景再現來展現僰人獨特的風俗和生活方式。而另一部紀錄片《李莊紀事》由于當年在李莊的那批學者留下許多照片和著作,有一些當事人或親屬還健在,所以筆者主要采取口述歷史的方式,只在一些必要的地方拍攝了情景再現。
另外,編導在拍攝情景再現前,一定要根據片子的資金投入來做好預算。比如,一部投資100萬的紀錄片外出拍攝采訪的食宿交通大概需要多少費用,音效以及后期特技大概需要多少費用,人工工資大概是多少錢,用于情景再現大概需要多少費用。對于這些編導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否者就會出現超支。個人建議不要把情景再現作為最大的支出項。因為紀錄片畢竟和影視劇創作有區別,真實性才是它的生命。況且要服裝、化妝、道具、演員、布景等環節是個系統工程,除了資金需求大外,勢必也會耗費創作者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當然,目前由于互聯網的普及,許多必要的服裝、道具能在淘寶等購物網站上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這也可以節約不少成本。
在表現形式和經費確定之后,地方臺創作者還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難。比如,許多紀錄片創作者以前是做電視新聞或欄目的,缺乏影視劇拍攝經驗;一些外請群眾演員表演經驗不足等等。這時就需要想一些辦法,避實就虛,四兩撥千斤,達到預期的效果。
光對敘事和刻畫人物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拍攝情景再現時,要充分利用光線的這一特性。比如,一些場景可選擇在夜晚或光線較暗的室內拍攝。這樣可以掩蓋許多我們在服裝、化妝、道具、布景等方面的不足。當然前提是畫面主體應該達到基礎的照明條件。此外,拍攝人物可多用逆光和側逆光。其目的除了是考慮畫面的美感外,同樣也是為了彌補非專業演員在表演方面的缺陷。
情景再現中,可多用兩級鏡頭,即局部特寫和遠景鏡頭。如紀錄片《遠逝的僰人》中出現在樹林里奔跑人影的遠景,手里拿著的弓箭,剛毅的眼神等特寫鏡頭。這樣的鏡頭通過組接不僅能產生視覺沖擊,營造一種意境,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穿幫,節約不少經費。此外還可以采取虛實結合的辦法。在鏡頭前根據需要放置一個花瓶,一盆植物等作為前景,把人物表演作為主體或背景,通過焦距的虛實變化,巧妙地遮擋或淡化那些我們因種種原因無法兼顧的地方。
地方臺往往沒有條件搭建攝影棚,也沒有資金進駐影視基地進行拍攝,因此在拍攝情景再現時應盡量避免還原戰爭、宮廷爭斗等大的場景,多用有關聯的鏡頭替代。比如紀錄片《遠逝的僰人》在反映僰人和明朝軍隊作戰時,就拍攝了一組僰人射箭特寫,明軍中箭倒地,打燈光拍攝投
射到巖壁上雙方激戰的影子,殘破的染血旗幟等等,從側面表現了戰爭的激烈。當然,如果有現成的外景場地,也要加以充分利用。筆者在拍攝《李莊紀事》時,就利用了李莊保存完好的古街、廟宇等場景來再現那段歷史。
近年來,隨著數碼技術的日新月異,地方臺拍攝情景再現所用的設備呈現小
型化、數碼化的趨勢。其中,單反相機因其短景深和畫質好等特點非常適合攝情景再現。運動相機、航拍器等新技術也為拍攝情景再現帶來不一樣的視角。這些新設備不僅重量輕,攜帶方便,給予了攝制組更大的創作空間,而且價格便宜,很受地方臺紀錄片創作者的歡迎。
在一些大制作的紀錄片中,情景再現部分常常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然而,
按秒計費的三維動畫往往讓地方臺望而卻步。其實,情景再現并不是非用三維動畫不可。比如,崔永元拍攝的紀錄片《我的抗戰》,就用了許多二維手繪動畫。手繪動畫相對三維動畫來說,制作成本低得多,只要運用得當,效果也非常好。有時,一個簡單的電腦特技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比如,紀錄片《遠逝的僰人》有一處表現明朝軍隊晚上奔襲僰寨的情景再現,實際拍攝時只有7個群眾演員。攝影師保持機位和景別不變,分別讓7個演員拿著火把在不同的位置向前運動,后期編輯時把這組鏡頭通過簡單的疊化處理,就出現了一支軍隊夜行軍的畫面。
總之,情景再現是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好,固然會為紀錄片加分。但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像電視屏幕上一些抗日雷劇一樣弄巧成拙。因此筆者認為,地方臺在拍攝情景再現時,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量力而行。特別是現在的觀眾已經被好萊塢大片弄得審美疲勞,如果一味追求視覺刺激,往往得不償失。正如一部投資上億的大片常常票房慘淡,而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卻往往能成為黑馬一樣。一部歷史類紀錄片是否成功,涉及的因素很多,情景再現只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只有在各個環節反復打磨,同時讓情景再現成為全片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才能多帶給觀眾一份驚喜,讓創作者少一份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