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晗
(作者單位:遼寧葫蘆島廣播電視臺)
地方臺如何辦好農村節目
吳耀晗
(作者單位:遼寧葫蘆島廣播電視臺)
辦好農村節目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大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媒體自身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要想辦好農村節目,就必須了解農民的收視習慣,從人物、題材和形式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農民;媒體;社會責任;農村節目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各種信息傳播手段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作為傳統大眾傳媒工具——電視節目,面對新興媒體的競爭與挑戰,也在不斷加大改革與創新的力度。突出表現在電視節目體裁和形式不斷豐富,各類節目花樣翻新,色彩紛呈。當前,舞臺絢麗奪目、明星大腕云集的選秀類文藝節目和以平民視角觀察生活、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民生類新聞節目是這個時期的兩位主角。
作為擁有8億農民的農業大國,在主流媒體上專門為農民開辦的農村節目卻屈指可數。據《201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35家省級衛星電視臺中,專門開辦農村頻道的僅有7家。而僅有的一些涉農節目也由于形式和內容的老套、呆板而顯得新意不足,缺乏觀賞性和實用性,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失衡。當前,在傳媒業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媒體決策者將經濟效益作為優先考慮固然重要,但媒體自身的社會效益同樣不可缺失。辦好農村節目不僅在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觀念的更新、農民脫貧致富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對新農村的建設,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大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媒體自身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那么,地方臺如何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辦好農村類電視節目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新聞工作實踐,從分析農民觀眾的收視需求和因地制宜辦好農村節目兩方面談談體會。
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農民電視觀眾已達6.6億,隨著國家“村村通廣播電視”計劃的完成,農民觀眾的人數還將進一步增加。那么,農民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過程中有哪些習慣和心理需求呢?2011年,葫蘆島電視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觀眾隨機抽樣調查,調查顯示,農民朋友收看電視節目基本上有這樣幾種心理:尋求知識信息、尋求消遣娛樂和尋求實用政策。
1.1 增加知識,了解信息
據實際調查顯示,將增加知識列在第一位的主要是年齡在50歲以下的農民觀眾,特別是那些和農業生產、農民致富有關的實用農業技術最能吸引他們,也是最受他們歡迎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有知識、有思想的農民率先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這部分有著鮮明時代特色的新型農民所產生的示范效應,極大地影響了周圍的群眾,他們渴望學習農業技術,了解致富信息,盡快走上富裕之路。電視節目具有聲像結合、真實可信、形象生動等特點,已經成為農民學習農業技術,了解致富信息的一個主要途徑。
1.2 消遣娛樂,放松身心
改革開放使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化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生活還是相對貧乏,收看電視節目成為農村觀眾主要的精神生活內容。
單調的農業勞動,使他們渴望通過電視娛樂節目來滿足心理、精神需求,豐富精神生活。受傳統審美心理的影響,農民觀眾大多喜愛故事性、歷史性較強的以消遣娛樂為主的電視節目以及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類節目。
1.3 了解時事,關注時政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村各項事業的大力扶持,廣大農民需要不斷了解國內外時事信息,電視屏幕架起了他們與社會聯系的橋梁,他們渴望從電視屏幕中獲得多方位的信息,了解黨和國家對“三農”的有關政策,掌握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針對農民觀眾的收視特點,以及農民日益增長的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為電視宣傳、服務的一個主要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辦好農村節目,并通過這樣的欄目架起與農民溝通服務的橋梁。通過多年的工作體會,筆者覺得辦好農村節目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選人,應得到農民的認同
一檔專欄節目的成敗固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人的因素。作為農民專欄節目的編導制作人,應該有一定的閱歷和經驗,最好有在農村生活的閱歷和經驗,要能吃苦,能與農民有共同的語言。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全國學術界研究的“蘇老三現象”?!疤K老三”是河北農民頻道欄目《老三熱線》的一名出鏡記者。他一口鄉音,形象比農民還“土”,冬天戴一個“雷
鋒帽”,夏天戴一個草帽,身穿藍布大襖,每天為農民利益奔走在田間地頭,“急事、難事、煩心事,有事就找蘇老三”在河北大地廣泛流傳,被稱為“俺們農民的貼心人”。農村生活看似簡單,但涉及面很廣,這就要求欄目編導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要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在節目主持人的選擇上,應該選擇樸實無華、有較強親和力,能得到農民朋友認同的人。
2.2 選材應該貼近農村農民,貼近農業生產,貼近農民生活
農民觀眾一般比較注重實用性,因此在節目的選材上要貼近農民的生活,選材除了有知識性更要突出實用性。我國廣大農村分散的、個體的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了農民獲取信息,學習實用技術的局限性和困難性,而渴望脫貧致富又是農民的普遍心理,他們希望通過電視了解信息,學習一些實用知識,希望欄目編導能解答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難題,這樣就為欄目選材界定出了范圍。遼寧電視臺的《黑土地》是在省級衛視中較早開辦的一檔面對農民朋友的服務性欄目。節目從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入手,為農民送去最新的科技知識,提倡科學種田,突出實用性;幫助農民認識,了解市場,具有前瞻性;通過典型農民的致富事例去引導農民,啟迪農民的思維,整個節目的選材貼近農村農民,既有知識性更具實用性。
2.3 形式,應該增加參與性
農民觀眾比較喜歡觀看那些輕松、短小、形式活潑的節目,特別是對電視節目的參與,更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往往有人上電視后,全村人都會談論。因此,農民專欄節目應該走出演播室,到田間、到地頭、到農家,讓農民、農業專家成為這類電視節目的主角。2010年,葫蘆島電視臺開設了一檔農村類節目——《專家面對面》。該欄目一改傳統的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制作方法,將演播室設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果園、養殖基地等最貼近農民的地方,采用主持人、農業專家和農戶代表現場互動交流的模式,使節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觀眾的參與性。節目開播幾年來,每到一地都會受到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節目收視率也一直名列前茅。
2.4 播出,應考慮農民的作息時間
農民觀眾的收視時間和城市觀眾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作息時間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基本沒有雙休日,習慣早睡早起。因此,農民專欄節目的播出時間應該考慮農民的收視特點,播出時間要盡量安排在早晨和21:00之前,避開白天和深夜的時間段。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持續推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中國城鄉盡管會發生很大變化,但農民依然是電視受眾的主要群體。因此,各級電視媒體,誰也不能忽視“三農”節目的重要性。堅持服務“三農”的原則,做農民喜愛看的節目,自始至終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科技知識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應該成為各級主流媒體必須肩負的歷史責任。充分利用電視的自身傳播優勢,有針對性地辦好農村欄目,讓電視真正在發展農業經濟和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