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峰
(作者單位:河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探究有線電視網絡實現移動互聯的途徑
陳 峰
(作者單位:河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從以往的有線電視時代逐步走向如今的數字化時代,有線電視的使用也開始向著主動點播的形式轉變,使用戶體驗更加方便。移動互聯獲得了廣泛的推廣,同時也開拓了移動互聯與有線電視網絡相融合的新途徑。本文分析有線電視網絡與移動互聯相結合的必然性,分析探究有線電視網絡與移動互聯相融合的4種方法,并討論如何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經驗再次換發活力并努力實現融合發展的優勢。
移動互聯網;融合;有線電視網絡;途徑
自從電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互聯網絡融合以來,人們對于有線電視網絡的使用越來越多,同樣有線電視業務也實現了擴張,從傳統的模擬到數字,有線電視運營商充分的利用三網融合后的整合資源,強化了原始業務,拓展了增值業務,用戶使用上也從傳統的被動收看到現在的主動點播,更好地提高了客戶體驗。有線電視網絡借助與移動互聯的融合,可以突破廣播電視業務在時間、空間的限制。有線電視網絡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是保證有線電視網絡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筆者從幾方面分別論述了有線電視的發展,移動互聯的發展再到實現電視網絡與移動互聯的融合并探究其途徑。
20世紀末,隨著人們對娛樂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豐富,對電視節目內容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場發展的進一步推動下,有線電視網絡隨之誕生,在市場環境下并得以迅速發展,然而,在前期的平緩發展時期,人們并不非常滿足現狀,越來越追求高質量的整體感受,有線電視網絡也逐步從黑白電視到彩電,最后到液晶顯示屏這樣一個飛速的發展過程[1]。同時,由于有線電視網路的技術體系限制,傳統的有線電視幾乎完全需要供應商提供節目內容,而他只是作為電視節目的傳輸渠道并不對節目內容形式產生任何影響力。隨著數字化雙向化技術的普及,有線電視網絡的內容在來源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即從互聯網上獲取內容,通過有線電視網路傳輸然后在電視機上呈現出網絡上的視頻內容,使場景更加多樣化,再后來人們為滿足在視覺上的體驗,加入3D特效技術使用戶在家就能感受到電影院的效果。隨著三網融合的全面開展,雖然其融合后的商業模式還在摸索發展,但就有線電視網絡來時它卻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生活中最開始接觸移動互聯網絡,應該是智能手機的使用,如今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十分快,從幾年前的按鍵機到現在可以下載各種各樣滿足人們需求的APP的智能手機,其發展形勢不容小覷,僅短短幾年時間便經歷了巨大變革,同時移動互聯網的體現在手機移動網絡上也可以得到明顯的體現。例如,幾年前還在使用的2G網絡如今早已淘汰,現如今網絡已升級到4G系統即使在人少的地方也能夠使用上。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之快。
現如今,有線網絡與移動互聯網絡在技術上、智能終端及智能手機APP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當電視節目在進行現場實時報道時,其采用的是使用3G網絡采集音頻信息,再通過有線電視網絡輸送到用戶端,可以使移動設備也可以是電視機。另外,部分有線電視運營商通過使用無線路由器的功能,可以使周圍的用戶在一定范圍內免費接入無線網絡服務,人們通過連接無線網絡訪問有線電視網絡的視頻資源。此外,也有商家利用新技術為平板電腦增加了紅外控制功能,用戶可以利用此功能控制電視機或者相應設備,使用戶達到遠程控制的體驗,方便用戶的使用。為期增添了娛樂性。此外,早在2011年,雅虎公司的一款叫做IntoNow的手機APP軟件,通過手機內置的相關設備可以分析電視節目的音軌,利用該款軟件可以搜索到和你正在看同一節目的好友,達到與朋友分享交流的作用[2]。
由于有線電視網絡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人們已經習慣了,為實現有線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絡的融合,需要不斷開發新技術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利用現有三大運營商的基礎能力,通過與自身業務的融合,借組其計費模式,而不自建無線網,核心網以及傳輸網的移動設施,將自身原有的特色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實現突出各自優勢,達到更好地為用戶著想的目標。另外,部署城市Wi-Fi也是一項融合有線電視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絡的有效途經。Wi-Fi的普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Wi-Fi技術不斷發展,其技術成熟,適合多種終端,Wi-Fi的使用也涉及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利用Wi-Fi來整合有線電視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絡呢?首先,直接部署城市Wi-Fi,利用自身優勢,實現城市大面積無線熱點覆蓋,對沒有能力覆蓋的地方可以考慮借助移動運營商的4G+Wi-Fi功能。另外,可以考慮將手機客戶端作為平臺進入電視購物頻道,這樣一來便可以實現電視購物在移動端的實現了。
目前,有線電視網絡與移動互聯網絡的融合還處于發展階段,但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仍然會有更多融合技術、方法,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1]鄧萌,楊澤焜,鮮銳,等.基于有線電視網絡系統的無線接入網延伸解決方法[J].郵電設計技術,2015(4).